解读新疆两会:民之所望 施政所向 开启2015年政府工作方向

21.01.2015  09:09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在总结2014年新疆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以及面对的挑战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用这样两句饱含深情的话,作为开启2015年政府工作的方向和鞭策。话语中既充满了沉甸甸的责任,又满含决心和信心。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这句话,在整个政府工作报告中并不起眼,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2014年工作回顾的结尾,短短的8个字单独成句,细细读起来却让人为之动容,是全文最饱含深意的一句话。”自治区人大代表、焉耆县委副书记、县长席文海说。

席文海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实际上向全体党员干部传递了两层意思。一是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2015年的工作时,要将老百姓对政府的期待作为努力的方向;二是点出了党员干部与老百姓的关系,即领导干部是百姓的公仆,政府做的所有工作,最终要反映群众的意愿。

政府工作报告中,无论是对过去一年的回顾,还是部署2015年的工作,处处都透露出‘民之所望’。比如报告中用了很大篇幅总结和部署了民生工作,涉及就业、物价、扶贫开发、社会保障等方面,无一不是普通老百姓最关心、最期望政府做的。将其写在报告中,体现了‘民之所望’,也必将在2015年的工作中得到落实,是各级政府施政的方向。”席文海说。

席文海说,除了民生外,他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印象最深的还有“支持南疆四地州农村超市巴扎建设”。巴扎是南疆老百姓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也是最离不开的,将“巴扎”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非常口语化地说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话。用南疆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包谷面和馕的话”、“拉条子的话”,非常贴心和亲切。

席文海认为,从一项政策的实施过程看,也能看出“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是如何体现的。比如,老百姓的“所望”可以通过县长信箱、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以及向基层干部直接沟通等多种途径向上反映。针对老百姓的反映,县党委通过调研得出结论后作出决策,再由政府来对决策进行具体落实,人大和政协则对落实情况进行研判,不断提出意见,进一步推动决策很好地落地,整个过程就会形成群众所望到施政所向的互动。

自治区人大代表、自治区教育厅厅长吐尔逊·伊不拉音说,新疆已经连续5年实施了民生建设年,2015年仍将民生列为2015年的重点工作,并提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不低于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从过去一年的工作也能看出,自治区始终把解决就业、发展民生放在首位,尤其是大力发展扶持那些带动就业好、见效快、能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小项目、小企业。

“自治区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重大决策,就是回应民之所望,将其作为施政的重要方向。因此,‘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看似简单的8个字,却饱含着从民意的诉求,到民意形成决策,再到落实的一系列过程。这个过程能不能高效、能不能准确地反映民意,会直接反映出党和老百姓的距离有多近。自去年起开展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就是在不断拉近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距离。距离越近,越能听到群众的呼声,越能将民之所望作为施政所向。”吐尔逊·伊不拉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