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疆长大:掌握了维汉双语 我们更交心

02.07.2015  13:32

  20世纪90年代初,我到新疆阿克苏市工作,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不会少数民族语言。我工作的部门有个就业培训中心,常年开设各种技能培训班。我在招生简章中,发现有维吾尔语培训班,喜出望外,立即报了名。

  在南疆地区工作,学会维吾尔语无疑是必要的。我很顺利地成了维吾尔语培训班的学员。可是,由于我基础差,加之缺乏语言环境,三个月后,基本上把老师教的又原封不动地还了回去。

  2014年,新疆开展了“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我与全疆7万余名干部一起,奔赴各乡村的广袤田野。

  我所住的村庄,是柯坪县启浪乡的其曼村。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75户,共680人,村民99%是维吾尔族。

  一住进村子,面对这些朴实可亲的维吾尔族乡亲,我感到自己耳“”了,嘴“”了,失声了,能力不足了。怎么办?只有学维吾尔语,从头学起。

  住其曼村工作组是个混编组,共7个人,由阿克苏地委宣传部、地区粮食局和柯坪县商信委三家单位的干部组成。

  一次入户走访时,我们帮助家庭困难的村民申办低保,调查完家庭经济状况等情况,我们看符合条件,连说“可以,可以”。老乡听了,转身从羊圈里赶出一只羊来。老乡这是要干什么?我们顿时懵了。原来,羊的维吾尔语读音是“阔衣”,老乡以为我们要他牵出羊来,这闹了一个大笑话。

  好在组长李新从小与维吾尔族乡亲生活在一起,能说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

  李新看到工作组的5名成员都不懂维吾尔语,决定在工作组开办“双语”互学班,每天晚上学一个半小时,学5个至10个单词,循序渐进。

  当晚学,隔天考察。考察不过关的学员,罚洗锅碗。有了这个惩罚措施,大家学起“双语”来分外用心,生怕自己落后。有的还通过手机下载维吾尔语视频音频日常练习。

  从此入户走访时,我们都会操着前一天学来的半生不熟的维吾尔语,在乡亲们面前小试牛刀。当那些夹生的维吾尔语从我们口中吐出的时候,有时会弄得乡亲们一头雾水。我们再重复一两次,乡亲们就会意了,然后笑着重复一遍,纠正我们不准的发音。

  农村真是广阔的天地,群众才是最好的老师。晚上在“双语”培训班打基础,白天入户拜维吾尔族乡亲们为师,与乡亲们对口型、定音准、纠歧义。农家庭院的大爷大妈,田间地头劳作的姑娘小伙,戈壁滩上放羊的巴郎都是我们最好的维吾尔语老师。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掌握的单词数量增多,我们可以学习简短的句子、对话了。在入户走访中,我们能用维吾尔语问询乡亲们的家庭情况了,家里有几口人、有多少地、农业机械状况如何,牛羊有多少只,娃娃在哪里上学,家里有什么困难等等。

  有了肥沃的土壤,种子就会落地发芽生根。有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双语学习事半功倍。不到半年,工作组的成员人人都能用维吾尔语和乡亲们交流沟通了。

  语言通,心灵通,一通百通。乡亲们能主动到工作组来反映情况了,闲来无事时也常来工作组聊聊天,说说时政,话话桑麻,其乐融融。

  住村一年来,学会了维吾尔语的工作组成员,能利用语言这个桥梁更好地开展“访惠聚”活动了。

  住村期间,通过深入的走访了解,我们工作组帮助乡亲们改造了滴灌带,把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村里一度失声的大喇叭又响了起来,我们请来文艺队下乡演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帮助村里修通了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为村民引进了优质林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帮助村民增产增收,把党的温暖、惠民政策的种子播进了村民的心田。乡亲们也用鲜活的语言把村庄的梦想挂在了我们心头。村里有了红白喜事,乡亲们都要邀请我们参加。

  命运休戚与共,梦想相联相通。住村一年来,我们与维吾尔族乡亲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住村结束后,一次我去乌鲁木齐出差。身边坐着一个维吾尔族小伙子。我主动用维吾尔语同他拉话,他顿时露出了又惊又喜的笑颜,高兴地告诉我,他叫库尔班。

  我们俩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亲密地聊起家长里短、民风民俗、天南地北,旅途的寂寞无聊也一扫而空……

  掌握了维汉双语,我们和维吾尔族同胞更交心!

截至10月底新疆市场主体达223.6万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任华、通讯员赵婷从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10月底,新疆登记在册市场主体223.中国新疆网
10月疆电外送新能源电量占比超三成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陈蔷薇从新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获悉:10月,我区疆电外送电量为76.中国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