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戈壁开荒到建设城市——新疆兵团在发展中创新中国西部屯垦史

07.10.2014  11:39

戈壁建新城,瀚海通大道……60年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新疆兵团)在荒原中创造了石河子、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北屯、铁门关和双河七座城市,融入到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洪流中,也丰富了中国历代西部屯垦戍边的历史。

6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戈壁荒滩。如今,这座完全由新疆兵团人选址、规划、建造的城市,已被联合国评为“人类居住环境改善最佳范例”。她,就是诗人艾青笔下的石河子市。石河子的变迁,是新疆兵团建设发展的缩影,更是兵团人艰苦创业的见证。

兵团成立之初,就以军人的忠诚和信义履行不与地方群众争利的诺言,将团场建在风之头、水之尾,甚至沙漠腹地和边境一线,但随着自然环境、人口结构、资源禀赋对团场发展的制约,不少团场发展缓慢,团场人口集聚能力下降。

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有力推动下,新疆兵团坚持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路径不动摇,经济发展体质提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民生显著改善,为再续往日辉煌做出新的贡献。

2014年2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河市挂牌成立,实行“师市合一”管理模式。这不仅意味着新疆版图又添一座新城,也标志着继石河子、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北屯和铁门关之后,新疆兵团第七座城市正式成立。

居住在新疆兵团第三师四十一团东江花苑小区的谢道生老人和许多职工一起,通过置换方式,迁入团场统一建设的安居房小区。在他的记忆中,兵团团场房子的变化就是一部兵团60年变化史。“过去条件那么艰苦都在团场待着,更何况现在条件这样好,为什么不待在团场养老呢?”谢道生老人笑着说道。

一座城镇,就是一个现代文明集聚地,一个稳定戍边的堡垒。60年来,新疆兵团按照师建城市、团场建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思路,加快构建以城市为中心、以重点小城镇为依托、与地方城镇互为补充、富有兵团特色的城镇体系。

截至2013年底,新疆兵团城镇化率达到62%,较2009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分别高出全国和自治区5个和14个百分点。新疆兵团管理的6座城市实现生产总值619.9亿元,占全兵团的41.3%,实现公共财政收入55.2亿元,成为带动兵团师(市)经济发展核心。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为新疆兵团边境贸易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加大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合作,兵团能够实现从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的转型、优化边境师团产业结构,在资源互补和需求互补基础上建立口岸基地、通过项目和技术等方式培育兵团的外贸龙头企业,从而获得边境贸易合作的红利。

为了融入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并改善招商引资环境,新疆兵团自行出资创造区位优势。第一师阿拉尔市正准备打通直达塔里木盆地塔中基地的大通道,项目已积极申报国家相关部门,预计今年年底即可开工建设。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将自行投资5.6亿元,建设铁路专用线,以实现图木舒克市与南疆铁路线对接。

得益于中国—亚欧博览会的连续成功举办,2010年到2013年,新疆兵团年均引进外资增长达57.29%,成为拉动兵团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之一。如今,中国-亚欧博览会已成为新疆兵团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蔡国栋 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