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着他们的感动——温州教育援疆小故事

28.06.2016  11:01
  教育援疆,不仅是知识的传播,也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援疆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将支教工作从高中拓展到职业高中、初中和县教育局研究室,以组团式支教全面助推拜城教育事业加快发展。6月19日—20日,记者在温州市对口支援的拜城县采访了几个教育援疆的小故事,分享着温州、拜城一家人的快乐,感动着他们的感动。

   无悔援疆路浓浓团结情

  援疆一年了,6月19日,郑志聪对记者说,自己很想说这句话:“无悔援疆路,浓浓团结情。”援疆是他无悔的选择,认识这么多少数民族兄弟姐妹,是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2015年9月,永嘉县永临中学高中化学老师郑志聪,被派到拜城县教育局教研室当教研员,同行的还有来自温州市教育系统的四位教师,分别负责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学科的高中教学。由于拜城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配备不齐,特别是缺少专业引领教研员。他们5人此行主要是担任专职教研员,任期两年,并成立温州援疆教研员工作室,对拜城教育进行组团式教研援疆。

  拜城县第三中学的化学老师艾赛吐拉·艾乃吐力就这样认识了郑志聪。对艾赛吐拉来说,这位来自温州35岁的同龄人,不但是朋友,还是老师。郑志聪组织了拜城县首届化学教师年会活动,全县的化学老师聚在一起,现场上课、评课、讲座,共同研讨如何上好化学课。大家还相互加了QQ,组建了70多人的化学教师交流微信群,构建了“阿克苏地区化学教学能手工作室”网站——这是阿克苏地区首个化学学术性网站。这些细节,艾赛吐拉说自己以前也可以想到的,但是就是没去做。他佩服郑志聪,为了边疆地区孩子的教育,那么大老远跑到拜城来。尤其是听了郑志聪的示范课后,他对这位温州老师“服气”了——原来可以这样上课呀。

  从此,有事没事,艾赛吐拉都喜欢往教研室跑,去串串门,去听听援疆教研员的先进教育理念,每次交流都能让他耳目一新。尤其是通过“说课—上课—磨课—上课”的模式,注重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从中艾赛吐拉也受益匪浅。

  一天上午,为了上好下午的化学课,艾赛吐拉专门来找郑志聪讨教。郑志聪热情地、不厌其烦地给他讲解,不知不觉过了饭点。艾赛吐拉要请郑志聪吃饭,郑志聪却拒绝了,因为温州援疆指挥部有规定,必须回去吃饭。“不就一顿饭吗,至于吗?”时至今日,豪爽的艾赛吐拉还耿耿于怀,但又不得不佩服这些温州人的组织纪律观念。

  就这样,两人熟络了,经常一起聊天,他们从化学教学谈起,然后谈个人、谈家庭,谈孩子、谈教育,谈温州、谈拜城、谈新疆、谈全国。这样,郑志聪逐渐了解了新疆,感受了新疆。艾赛吐拉和他的学生们也对内地充满了向往。“有机会,我得争取去看看,去学学。”艾赛吐拉说。

   吐尔地汗和高晓依的师徒情

  去年,吐尔地汗·托合提从新疆师范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拜城县在实验高中当了一名教师。对这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理论知识是没问题的,但是教学经验却需要时间去积累。怎么办?她迫切需要一位师傅的传帮带。

  吐尔地汗是个幸运儿。学校安排从温州来的高晓依老师当了她的师傅。6月19日这天,两人说说笑笑走进教学楼的一间小会议室,欣然地接受记者采访。

  23岁的吐尔地汗还是个大孩子。“我和高姐姐住一间房子。”说起这事,她有种自豪感。

  那是去年11月,她们一起去阿克苏参加了全地区的教育创意大赛,吐尔地汗是参赛选手,高晓依是辅导老师,两个人主动要求住到一个房间。吐尔地汗说,这是她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高晓依,一个从遥远江南过来的汉族姐姐。那天晚上,两人聊到了大半夜。好奇的吐尔地汗问这问那,还饶有兴趣地介绍起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当然还有闺蜜间的悄悄话。

  就这样,高晓依走进了吐尔地汗的生活。每次回家给年迈的爸爸妈妈汇报学校的工作生活情况,她都要讲自己和师傅的故事。多少次,老人忍不住好奇,要求女儿把来自远方的客人领回来做客,让他们也瞧瞧这个小师傅到底长什么样,让女儿如此崇拜。再者,也好好表示一下全家人的谢意。

  吐尔地汗在家里排行老七,是最小的,也是家里唯一的一个大学生。她说,在南疆还有另外一种贫困,是在脑子里,南疆各族人民迫切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所以她选择了当老师。党和政府非常关心南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人民都来援疆,所以高晓依姐姐不远万里过来了。

  高晓依再次被感动了:“一定得找个机会去拜访老人。”她是来自乐清市白象中学的政治老师。近一年来,高晓依在拜城实验高中学语言、习风俗,对祖国这片西北热土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和当地民族教师一起开发课程、集体备课,建立了深厚感情。和当地的少数民族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时常被感动着,收获了希望。“援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她说。

   “我们都是一家人

  拜城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四位援疆老师也被浓浓的温情包围着。

  援疆老师徐京岗负责机电技术教学,他和吐尔地·亚克甫老师同台上课,一个指导操作,一个理论讲解,配合非常默契。“以前班里几乎没人能听懂汉语,两个学期了,现在学生基本能听懂了。”6月20日,吐尔地介绍说。

  机电班的艾沙江·吐尔洪是徐京岗的粉丝。当然,培养一个粉丝需要一个过程。

  艾沙江清楚地记得:那天,他病了,躺在宿舍里没去上课,徐京岗老师了解病情后,买了药,还买了牛奶、鸡蛋送到宿舍来;一天晚自习,他想去实训室把上午没学会的操作温习一遍,徐京岗老师担心操作用电安全,陪着他一起去。

  艾沙江本是个不爱体育运动、内向的孩子,与徐京岗交上朋友后,他们一起打乒乓球,一起玩,渐渐地艾沙江对体育运动有了兴趣,性格也开朗起来。

  同样的感动,不时在拜城县职业技术学校发生着。

  那是4月7日,老师买买提·尼亚孜要写一份报告,用汉语写,这可难住了他。“别担心,你先写好初稿,我来帮你修改。”援疆副校长陈晓秋及时伸出了援手。初稿出来后,她立刻帮买买提点评、指导。晚上第二稿出来后,她再次加以修改并反馈修改意见。第二天,她又把第三稿细致地修改了一遍。这下,报告标题更工整、内容更充实、条理更清晰了,买买提笑了,忙不迭地说谢谢。“不用客气,我们都是一家人,拜城职校人啊。”陈晓秋说。

  诺鲁孜节那天,陈晓秋带上民族小花帽,与民族师生一同欢度节日。上午,她与食品加工专业的师生一起做诺鲁孜汤饭。中午,四位援疆教师一起为学生盛饭、端饭,忙得不亦乐乎。“老师,您和我们一起吃吧。”“当然啦,我们是一家人,要同吃一锅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