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住村干部工作笔记

22.12.2014  12:32

    墩吕克村是新疆伽师县和夏阿瓦提乡的一个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每年的集体收入只靠收取村民对集体耕地的承包费,也就在15万元左右,对一个拥有1500多人的村庄来说,这真是杯水车薪。鉴于此,我们住村后,就想为村里办几件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惠民生”项目。于是,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选择了对村里最急需、村民最渴望、项目最惠民的三个工程实施帮扶。

    装备“指挥部

    新疆伽师县和夏阿瓦提乡墩吕克村是个较大的村,然而作为村里中枢指挥的村委会,其学习议事、武装思想和发号施令的“指挥部”——会议室,却只有个空空的房子。由于村委会平时只注重做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基本忽视了对政策理论的学习,因而很少使用会议室。为改变这种学风不浓的状态,营造开会议事的良好环境,我们认为有必要优先装备会议室。于是,购买了一套价值5千多元的课桌、长条椅和铁皮文件柜等,将所需“硬件”一应置办齐全,另外还买了面国旗挂在墙上。经重新整理布置后,会议室不仅显得庄重温馨,而且还被打造成一个名副其实地寓学习培训和开会议事为一体的规范“指挥部”。有了它,村委会就能充分利用这个平台阵地,通过经常性地时事政治学习、专题培训辅导、座谈交流讨论等方式,让党员干部在党性观念、政治担当和维稳处突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以适应新形势应急维稳工作需要。特别是近期中央提出推行“法治政府”,我们希望在基层农村尽快推进“法治村委会”建设,组织广大村民,有针对性地宣传、学习、践行法治思想,做到对法敬畏,由心而生;然后,再不断教育引导村队干部学会用法治手段来开展安保维稳工作,用法治形式来抵制宗教极端思想,打造一个坚强有力的“法治村委会”。

    搭建“连心桥

    新疆伽师县和夏阿瓦提乡墩吕克村村委会大门外有一条水渠,渠道对面是村里的一条主要马路,而连接村委会与马路的是搭在水渠上的一个简易小桥。由于桥面较窄,且又年久失修,桥基损毁严重,车行在上面摇摇晃晃,人走在上面也颤颤巍巍。为此,我们资助6万元,拆去旧桥,重建一座“升级版”新桥。我们建造跨渠桥,不仅是为方便群众到村委会办事更顺畅而搭的“便民桥”,而且还希望此桥能让干群关系不再有“最后一道渠”的阻隔,使心与心之间通过“连心桥”这个纽带相连得更紧密。当下,我们的村干部还有许多脱离群众的官僚作风,为民服务意识还较淡薄。如,有的村干部缺乏政策意识,只凭经验想问题,凭感觉定是非,该作为的不作为,不该管的则事必躬亲;对群众安危冷暖漠不关心、麻木不仁,找上门来就“明天再来”,紧要问题“以后再说”。因而,不断加强作风建设,积极引导教育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是永恒主题。我们是期待“访惠聚”活动成为一座“连心桥”,真正使党和人民心连心。

    铺设“致富路

    新疆伽师县和夏阿瓦提乡墩吕克村的各条乡村小路都是土路,路况较差。平时车过之后便扬起高高尘土弥漫在天空,久久不能散去,行人跟在后面不仅灰头土脸满身是土,而且呼吸困难,如果是雨天更是泥泞难走。为此,我们选择了一条其路面既坑洼而道路又弯曲的主路,用7000元购买砂石料,先由村民出“义务工”将路基两边取直,然后再铺上砂石“硬化”了路面。这也不仅是为了让村民们行走在上面能够稳健舒坦,而更深层的寓意是希望村民们在通往增收致富的路上,也能够越走越宽广。因为在这个贫困落后的村落里,我们感到目前缺少的不仅仅是行走的“道路”,而更缺乏的倒是发展的“思路”。穷则应思变,“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因而拓宽增收之路已势在必行。我们修路其实也寄予更深的意义:应该走“种植稳收、养殖增收、劳务创收”的发展路子。首先要积极引导村民科学种田;其次是支持村民扩大牛羊的饲养规模;最后是要不断激发活力,通过职业培训,转变村民传统、保守、封闭的思想,鼓励富余劳动力,一是到乡“巴扎”或县城就近务工;二是有条件的都尽可能地“走出去”挣钱,采取由外出闯过“天下”有经验的人带队,或“走西口”赴喀什市,甚至走出国门去西亚国家打工、做生意;或“闯关东”赴乌鲁木齐市,甚至进入内地省市区去打拼。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能飞多高就飞多高,让村民们展开理想的翅膀尽情地自由飞翔,去闯本应属于他们自己的另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帮扶”。我认为“”的是外在的实物,看得见摸得着,效果可立竿见影,是为解决困难的需求;而“”则是内在的精神的东西,靠潜移默化,须经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才可达到,是为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工作组对墩吕克村,是力求透过从物质层面的“”,来激发其内生动力,最终达到精神层面上的“”。

    (作者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税局住村干部先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