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帅徐向前:关键时刻多次力挺毛泽东 被赞为“好人”

29.09.2014  13:46

      编者按: 9月21日是徐向前同志逝世24周年纪念日。徐向前同志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他戎马一生,身经百战,战功卓著,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深厚的军事理论造诣,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1953年,毛泽东主席亲切会见徐向前

      徐向前与毛泽东相识于长征途中。当时,徐向前是红四方面军的军事总指挥。当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阴谋暴露后,党中央率红一方面军连夜北上,陈昌浩询问徐向前:打不打?徐向前愤然说道:“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从而避免了一场悲剧,从此也开始了他与毛泽东的伟大友谊。

      徐向前对毛泽东充满了无限崇敬之情,在他一生中,始终维护毛泽东的领导。毛泽东对徐向前的人品极为赞赏,对他指挥作战的能力十分推崇,数次赞扬。经过“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对徐向前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在林彪败逃后,毛泽东握着徐向前的手,连声说:“好人,好人。

      所谓军事谋略,是指在军事斗争中,为达成一定目的而构想并运用的计谋与策略。徐向前在各个革命时期运筹军事、思谋定策时,都首先着眼政治,认为军事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军事一刻也离不开政治。正是从政治角度考虑军事斗争,他在军事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了“动员民众,创造‘人山’”的制胜谋略。

      十年内战,“徐向前从戎十余载,多在山区转战,莲花山、大别山、大巴山、祁连山、太行山,差不多都踏遍了”。因此,他对山地的作战指挥可以说已经纯熟自如。

                                                        1987年,徐向前夫妇与儿子徐小岩一家合影

      徐向前对自己的子女,从来没有利用职权为他们提供过任何照顾。“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是徐向前常常告诫子女的一句话。他教育子女做人要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他最担心子女们不求新,不上进。他曾写下“言之贵在于行,行之贵在于果,大小事皆然”的警语。

      徐向前的大女儿徐志明直到退休时还是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二女儿徐鲁溪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后来考入中国科学院读理论物理,是我国的第一代硕士研究生,主持的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徐鲁溪一家三口都挤在一间8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后来单位调整住房,才改善了条件。为此,徐向前对她好一顿“审问”,让她十分委屈,最后了解到确实是单位正常调房,不是特殊照顾,这才安下心来。

   徐向前大破“刀枪不入的神功

  1938年4月,八路军以一二九师七六九团、一一五师六八九团以及曾国华支队组成“路东纵队”(即平汉路以东),由徐向前副师长率领,向冀南平原挺进。

  当时日寇忙于南下西进,除平汉路沿线临清、威县驻有千余名日军外,其余冀南广大地区为“六离会”所把持。针对“六离会”的猖狂活动,徐向前等提出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制定了四条措施:(一)主力部队向南宫附近集结,动员教育后即向“六离会”活动地区,进行武装宣传。(二)分化瓦解其组织,争取群众,进行民族教育,揭破汉奸阴谋。(三)对反动首领坚决镇压。(四)散发告人民群众书,张贴布告,勿使群众发生恐慌。

  "布衣元帅"徐向前:会织毛衣不爱穿帅服

  徐向前是出自黄埔一期的元帅,是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是一个个性最为隐忍的元帅,是唯一会织毛衣的元帅。

  生活中的徐向前心灵手巧、爱好广泛,通摄影、喜戏曲、会乐器、能缝补、善手工、爱读书、好书法。徐向前平常话不多,生活简朴,不讲究吃穿,一生说五台话,爱好山西饭,平生没有官气,给人的印象比较“土气”,人称“布衣元帅

  徐向前最后的临终遗言

  1990年6月,徐向前因为肺病住院治疗,那天出门前,他无比留恋地望着自己居住的小院,轻声说“这次去,就回不来啦……”住院后不久,他发起了低烧,病情日渐加重。6月29日,病中的徐向前也许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了,他对前来探望自己的老战友李先念郑重地说:“我的遗言有三条:一是不搞遗体告别,二是不开追悼会,三是把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和河西走廊。

  8月5日,病情更加严重,他对围在病床前的子女吃力地重复了自己的三条遗言,并再次叮嘱子女:“我死后,你们要永远跟着党走,言行一致,说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