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勃:扎根基层 让美丽青春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

22.06.2015  14:43

  "扎根基层,做一名实干家,在老百姓的柴米油盐中实现我的人生价值!"2012年,清华大学法学院硕士毕业的徐勃怀着这样的信念,背上行囊带着梦想,奔向未来,在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岔路河镇下坎村担任村支部副书记,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在基层的3年,从下坎村副书记到镇党委副书记,他走遍了全镇15个村的每个角落,撰写了4万多字的《岔路河生态经济文化可行性报告》;在对新加坡的招商工作中,他促成多个重大项目落户岔路河镇;作为一名江西老表,他将妻儿父母接到自己的身边,下定决心要在东北的农村耕耘梦想。

  放下身段扎根基层,将青春绽放在黑土地上。在团中央"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走基层的分享活动中,徐勃说,"青年人都是梦想家。向上向善,是最快乐的事情,最符合我们青年人的天性和追求。向上向善的青春是最美丽的青春,让最美丽的青春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

  徐勃作为团中央"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代表与鄂尔多斯的青年学生分享青春故事。

   清华才子放弃高薪投身农村

  刚毕业时,徐勃的确有很多选择,可以去企业拿高薪,可以去律所当律师,在周围的亲朋好友看来,无论如何,他都应该是留在大城市里。

  而在毕业时,徐勃却一份简历没有投过,一次企业宣讲会都没有去听过,公务员考试也没有参加,他用他的时间去学习了吉林省的十二五规划等文件。

  徐勃说,"我很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要做什么,我听从内心的召唤。基层是我熟悉的地方,我要用我的脚步去亲身感受吉林这块土地的热度。"

  徐勃来自农村,对三农问题一直非常感兴趣,在学校的时候他也是三农学会的副会长,专门学习研究我国的三农问题。他曾去过河北保定调研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到过北京的十多个工地,去过甘肃民勤县的沙漠,写过一些关于三农的调研文章。

  2011年,毕业前的那一年,徐勃先后三次来到岔路河镇,走街串巷,深入农家做调研。岔路河镇的夏季是一马平川的黑土地和一片绿油油的水稻,而到了冬季又成为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的冬域之城,尤其是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城镇化建设,无不深深的打动着这位南方小伙。

  2011年底,吉林省从清华引进毕业生到吉林工作,基于对三农问题的兴趣和对东北自然、人文环境的好感,徐勃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时填报志愿表时有三个机会可以在吉林省省直机关工作,但我只写了7个字:坚决要求去基层。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深刻影响着徐勃,他明白只有将个人的选择和社会的发展、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才最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克服困难放下身段接地气

  初来东北,语言是徐勃遇到的第一难关。"记得我刚到村里工作时,说话语速特别快,很多村民听不懂我在讲什么,我在台上开大会,村民就在台下开小会。"徐勃说,他每天都在提醒自己,尽量多说方言,融入群众。

  有一次在组织村民开会时,徐勃习惯性的准备了发言稿,村民们笑他,要他向中央八项规定看齐,"中央领导讲话都不拿稿了,小徐书记讲话也不能拿稿。"一番话让徐勃感到无比的尴尬,最终这场会也没能顺利开下来。这让徐勃深刻的体会到,在基层,对老百姓来说,任何形式主义和花架子都是虚的,只有接地气、脚踏实地的干实事,才能赢得百姓的尊重和信任。

  "在下坎村那段时间,我并没有做多少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正是这些平凡工作的磨练,让我变得更踏实、更有耐心。实干者最快乐,我就一直这样乐在其中。"

  2013年,徐勃担任镇党委副书记。为进一步提高农村文化生活品质,徐勃首次将高校社团模式创新性的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半年时间,组建了象棋协会、秧歌协会、书法协会等38个文化社团,人数由最初的100人,增加到了今天近3000多人的规模。

  据徐勃介绍,"社团的松散性和扩张性非常契合农民自由的天性和自觉的精神文化追求,将以前那种自身自灭的文化发展形式变成了社团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自我运营的可持续社团模式,极大的调动了各个社团负责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跳广场舞、读书、下棋、徒步的健康生活方式替代了很多不良生活习惯,赌博、迷信、上访的减少了很多,加入社团的村民在社团活动中得到教育、提高自己。这种模式被吉林省文化厅作为示范模板在全省6900多家文化大院进行推广,并作为2013年吉林省唯一一家文化大院获得了中宣部、文化部和国家广电总局评选颁发的国家级大奖--"全国第五届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集体"。

  2014年,作为乡镇基层干部,徐勃被吉林省委宣传部评选为"吉林省十大好青年标兵"暨"爱岗敬业好青年标兵"。

  招商引资让百姓腰包鼓起来

  岔路河镇有一个中国和新加坡合作的农产品食品安全加工园区,2014年,徐勃到开发区兼职工作,负责对新加坡合作办公室和招商的工作。

  面对陌生的经济领域,短时间内要学的东西很多,徐勃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有效的应对着各种挑战,全程参与许多重大项目的谈判和建设。长白山保健品制造基地项目、工厂化食用菌项目、百万头生猪项目、新加坡淡马锡投资建设的国际物流园,以及正在推进的以色列农业产业园等等,投资额从3亿、21亿到46亿元不等。

  如今已是中新食品区对新合作办副主任的徐勃经常奔波于国内外,只为了让百姓在满足了精神文化生活后,腰包也能鼓起来。"他们守家带地,就近就业,我能够感觉到村民普遍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以及期待感。"

  实践出真知知易行难

  时光飞逝,从当初的意气风发,到工作中的挫败和迷茫,最终收获群众的信任和托付,经历了所有干事创业的曲折、辛酸和委屈。有人问过徐勃,是否后悔来到基层工作,徐勃说,"我的爱人是河北人,2013年来到吉林省工作;我的父母都是江西人,也已经在今年3月带着我2岁半的儿子来到了吉林省。这就是我的答案。作为一名清华学子,我希望自己的成长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农村需要我,我也需要农村。"

  一颗种子,只有埋没在土中,才有可能破土而出。徐勃寻找到了适合他的那一片土地,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奉献着青春与汗水。

  "在基层,很多的故事,很多让我们感动的平凡人,很多让我们放不下的群众,他们都是我们扎根基层的动力。我愿做一盏’节能灯’,照亮百姓家门前的路。"徐勃深情地说。(中国青年网记者裴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