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与辐射安全大检查系列报道——放废库检查篇 细微之处见真章 辐射源安全监管司从严从实检查放射性废物库

22.10.2015  11:43

  ◆本报记者唐斐婷

  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内蒙古辐射环境监督站办公大楼出发,车行将近40分钟,就能看见一处略显僻静荒凉的所在,这里收容了内蒙古自治区辖区内所有的放射性废物。来自辖区内有关企业的废放射源和放射性固体废物都会按照严格的规定运输到这里进行贮存。

  在全国,这样的城市放射性废物库一共有32个,其中31个为省级放射性废物库,一个是国家放射性废物库。

  近日,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辐射源安全监管司的检查小组对内蒙古自治区城市放射性废物库(以下简称“内蒙古放废库”)进行了安全大检查。为全力保障安全,检查小组此次对内蒙古放废库的检查严谨细致,几近“吹毛求疵”。检查结果表明,内蒙古放废库的管理是到位的,硬件设施是有保障的。

  加强个人辐射防护

  随着检查小组走进内蒙古辐射环境监督站的固体放射性废物库,一个个用水泥板盖住的地坑安静而整齐地出现在记者眼前。

  “这里一共安放了900余枚退役的放射源。”同行的检查小组成员告诉记者,这里的每一个地坑都进行了编号,地坑里的每一个放射源都有相应的编码,还有相应的文件记录,检查时将进行比对核实。

  按照检查小组的要求,内蒙古辐射环境监督站的工作人员用专用吊车打开了其中一个地坑的水泥板盖。

  在这个命名为B36的地库中,整齐地摆放着9个大小相同的放射性废物专用桶。一名工作人员利用吊车将其中一个桶提出来,并用手打开桶盖,将其中的固体放射性废物随机抽取出来,检查小组成员查看废物的标签后进行了记录。

  “在对放射性废物库进行检查时,一般是对其中一部分放射源进行抽查,记录抽查时的标签,在随后的文件检查时进行对照,以核实两者是否相符。”一名检查组成员告诉记者。

  按照大检查的规定,现场检查结束后,检查小组将给出意见。

  “加强个人剂量管理是此次我们提出的第一个建议。”环境保护部辐射源安全监管司副司长周士荣在检查后总结会上表示,在此次检查中,所有进入固体放废库的检查人员都未被要求佩戴个人计量表,这是不符合规定的。

  “对于进入放废库的工作人员及其他人员的剂量管理是需要密切关注的,因为每年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累计超过一定数量时就不允许再进入放废库,否则将对健康产生影响。”周士荣表示。

  而另一个检查中发现的细节问题则体现在工作人员的穿戴上。当放废库的工作人员打开贮存固体放废的专用桶时,并未穿戴任何防辐射的衣服或手套。据了解,这是不符合日常操作行为规范的。

  “事实上,所有的核与辐射安全事故最后都可以归结到人因问题上,因此,在平时的日常管理中,每一个管理细节都需要经得起推敲,这样才有利于保障最终安全。”一位检查小组成员告诉记者。

  建立废旧源详细档案

  而在现场检查之后的文件检查中,检查组成员还发现,内蒙古放废库中一部分废旧放射源信息不全。

  对此,内蒙古辐射环境安全监督站的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历史原因,放废库内一部分废旧源在入库时就没有明确的信息来源,因此要录入完整的追溯信息困难较大。然而,按照相关规定,要保证每一个废旧源的最终安全,建立详细的档案是必要的。

  “针对这一部分废旧源的信息,我们希望在随后的整改中可以进行完善,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导致的最初信息不全可以理解,但是在后期还是应该有一些完善的措施,比如对每一个源进行编号,建立相应的档案,以便在国家核安全局日后的检查中可以随时查到相应的信息。”一位检查组成员表示。

  提升放废库监控水平

  事实上,对于细节检查的重视不仅体现在放射源的管理本身上,在放废库的硬件条件上,国家核安全局的检查小组表现出同样的重视。

  在整个放废库的外围墙院,记者看到一些探头。据介绍,为了防止偷盗与意外情况发生,按照规定,每一个城市放废库都要安装报警装置和监视系统,而在内蒙古放废库,检查组成员表示,这些报警装置和监视系统数量还应增加。

  “其实这个放废库的相关硬件设施并不少,但是为了尽最大可能地避免意外发生,我们提出了这个建议。”检查组成员告诉记者。

  据悉,在此次天津港事故后的核与辐射安全大检查中,作为核燃料、放废、核技术利用和铀矿冶等专项实施方案的主要监管部门,环境保护部辐射源安全监管司着力突出了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等敏感对象。

  “城市放废库的安全关系重大,因此,更要关注每一个细节。要想更好地保障城市放废库的安全,我认为,相关部门应牢固树立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规矩意识和风险意识,将相关的要求潜移默化为自己的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还要进一步总结核安全文化宣贯活动取得的成绩,及时改进和提高。”周士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