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剃头”到“美容美发”60年来新疆人发型变化快

23.07.2015  18:12

    新疆广电网络、亚心网联袂推出“家园60年”同庆新疆60年特别报道:从2毛钱就能剃头刮脸到上千元的“空气烫”;洗头的材料从肥皂粉到“无硅油洗发水”;烫发的工具从火钳到烫发机;女性发型也从“麻花辫”、“刘胡兰”到“千变女郎”……发型从“政治要求”逐渐转变到“时尚潮流”,60年来,人们对于头发有着什么样的情结,发型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

1980年,刚烫完头的俞秀莲(右一)拍的照片。

    都市消费晨报讯(记者张梦雨 史纪伸 实习生谢鹏摄影报道)

    2毛钱就能剃头刮脸

    在乌市天山区西后街的文庙对面,一间小小的理发店里,有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年近80岁却仍然每天都有不少老顾客慕名而来。他叫尹如福,1936年出生在江苏,他带着从上海学来的理发技术,在新疆一待就将近60年。这60年里他见证了新疆人的发型变化,也见证了新疆人对于“美发”的需求变迁。

    尹如福乡音未改,江苏口音将记者带回了他年轻的记忆。上世纪50年代,尹如福在兵团公交部工作,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9点上班,最多的时候能接待40多个客人,一个月收入300多元,这让他选择在乌鲁木齐扎根。

  “你们年轻人不知道,50年代的时候新疆人就很时髦了。”尹如福说,“现在不少人理发不吹风,在家刮胡子,那时候的男同志大多都很讲究,来了都吹风抹油还修面。”过去每个剃头师傅都有一套传统剃头刮须用具,现在从卫生方面考虑,几乎没有理发店有这些东西。过去的师傅都会修面,抹上香皂,剃刀从脑门到耳朵,捂上一条温热的毛巾,再一掀开,一脸神清气爽。

  “50年代最贵的吹头修面是一块钱,按现在来说,是最高档的服务,一般的理发修面就是两毛钱左右,便宜点的一毛二分钱就能理发。那时候男同志一般都是分头,女同志烫头的也不少,那时候用的都是上海的药水。”尹如福说。

   短发头整齐划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赶追上海的潮流在文革时期戛然而止。

  “那时候不允许搞各种奇怪的发型,一些理发店的烫发机都被砸了。”回忆起文革时期,尹大爷沉吟了一下,“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女同志就都不烫头了,全是剪发头。那个时候男同志开始流行起了圆头、平头,看起来也精神,那时候的平头和现在的不一样,因为没有电推子,所以平头没有现在的这么平整。圆头就是将头发剪短的发型。

  家住乌市汇嘉园小区的赵爱兰女士在文革期间正好上高中,她说:“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年幼的我们经历了‘大跃进’、‘大炼钢铁’。那时候我和女同学们都喜欢留着漂亮的麻花辫,最漂亮的女生就是要有一条又黑又亮的麻花辫。

  赵爱兰说,在六七十年代,发型有了更多的整治意味,伴随“绿军装”的盛行,“刘胡兰头”成为女性选择的主要发型之一,尤其是在结婚的时候特别普遍。整齐、垂直的头发刚好盖住双耳,看上去坚强有力,干劲十足。不管是在工厂里刻苦干活,还是头戴绿军帽,还是照一张朴素的结婚照,“刘胡兰头”都成为那个时代鲜明的印记。

   重新追求发型的“性格化

  今年60岁的吴国庆退休前和妻子开着一间小小的美发店,他依稀记得80年代美发店里贴着的海报。

  “改革开放了,不少电影明星的发型受到很多爱美女性模仿。店里的第一张海报就是山口百惠,那时候好多人看完《血疑》都要做那个发型,我和我爱人模仿着去做,我爱人就当‘试验品’,后来对这个发型越来越熟练。”吴国庆说。

  当时,人们的衣服颜色越来越丰富多彩,发型也越来越“个性化”,男性的发型从平头变为分头,理完发吹风成了男青年的必然选择。女性的发型也越来越“性格化”。吴国庆说:“80年代初的时候,不少女孩子都自己在家烫头,用冷烫精什么的,其实理发馆烫头也就是一两块钱。到了80年代末,流行过‘爆炸头’,有的女孩后面剃得比较短,这样的发型就得来店里做了。

  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疆人的收入越来越高,一些年轻人开始从广州和香港把“干洗”带到了新疆,也就是那个时候,“发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

  人们视野的开放也为理发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吴国庆说:“一块钱剪头发的历史大概是从90年代结束了,那时候很多发廊干洗头发都在5块、10块,我们光是靠理发和烫头比不过人家,我爱人还专门去广州学技术。

   美容美发“私人定制

  来自四川的陈波,算是新一代从内地来新疆的美发师代表。从2006年来到乌鲁木齐,不到10年的时间,他的“缘意”美发在首府开了3家连锁店。“从原来追着流行的步伐跑,到现在私人定制的发型,这是我这几年在新疆最大的感受。”陈波说,“我们的美发师每年都要去内地学习,上海、广东、浙江的流行发型和新的技术每年都要更新,一年不学习就跟不上新疆人的需求了。这是因为信息传递得太快,比如日韩的发型,在网上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传递到乌鲁木齐了,互联网让我们和内地甚至国外的潮流都没有距离了。

  “以前是传统,老师教给我们的是理发的技术,但是现在讲究的是‘设计理念’。现在美容美发根据客户的年龄、职业、性格、着装特点来为客户综合性量身定做。”陈波对于新疆的美容美发行业前景十分有信心,“过去咱们很多人花几分钟理发,就算女性客户也最多就花一两个小时烫头,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男性客户也会在美容美发上花上三四个小时。

   记忆风貌

   第一次烫头三人都挨骂了

  1979年刚结束“上山下乡”回到乌市,21岁的俞秀莲参加工作拿了第一个月的工资,她说:“当时拿了30元,就和两个同龄的女同事一起去理发店烫头。

  那个时候新疆的女孩子都普遍保持着短发或两个辫子的发型,但新潮的烫发已悄然来到乌鲁木齐。

  “一个表姑从上海回来,看到她烫着卷发非常漂亮,我就偷偷在家把火钳子烧热,自己烫刘海,有点卷,只能维持一两天,后面还是梳着两个辫子。那时候想烫头的念头特别强烈,单位两个一样大的女孩子和我一样,那个月我们3个就一直盼着发工资。”俞秀莲笑着说,“当时花了一块钱还是多少记不清了,但是3个人在理发馆烫头的时候,那个激动呀,看药水、卷筒什么都新鲜得不得了,虽然那时候的药水味道很难闻,烫完头身上都是药水味。

  3个人烫完头出来就钻进了照相馆,拍下一张合影留念。俞秀莲回忆:“现在看照片,当时又土又老气,但是当时我们3个美的,往家走的时候,回头率特别高!”可是回到家,3个人不约而同挨了家里的一顿骂:“我父亲思想特别守旧,说不正经的女孩子才搞这种资产阶级的头,我直掉眼泪。我妈虽然心疼护着我,但是事后也说我这个头搞得真不好看,不如两个辫子漂亮。

  尽管不少思想保守的老人们不接受当时的流行风潮,但是阻拦不住女孩子们对美的追求,烫头就这样重新回到了生活中。

   记忆背景

  理发又名头发护理,常见的是修剪头发,简称剪发,令人外观清洁整齐,有美化外型、美容之功用。

  理发可以是家庭生活活动,家属及朋友互相帮助。不过理发也可视为七十二行之一种专业,是发廊、理发店的理发师之职业。

  理发通常指基本的头发护理,而头发的美化则称为美发。但除了剪发,“理发全套”可能包括洗头、吹头发、染发、恤发、定型、美甲、按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