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青春万岁:60年来各族青年倾力建设新疆

04.05.2015  12:01

  翻开波澜壮阔的新疆青年史,回首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一代又一代新疆有志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凝聚在“五四”精神的旗帜下,积极投身新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为梦想执著奋斗,留下一段段历久弥新的青春记忆,树起一座座功勋卓著的青春丰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业待兴,到现在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6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以昂扬的精神风貌、进取的人生态度,接过先辈的旗帜,在新疆大地上唱响了属于他们的青春之歌。

   20世纪50年代热词 青年突击队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百业待兴。在这个时期,“青年突击队”是这一年代的热词。成千上万的青年突击队从生产需要出发,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了突击的作用,成为新疆建设者中十分突出的排头兵。

  青年突击队在当时仅是一种组织形式,并不是所有的集体都具备成立青年突击队的条件,更为广泛的是各级团组织在青年团员中开展的“争当青年突击手”活动,这个活动大大推进了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几乎20世纪50年代所有工业战线上的青年人,都成为此次活动的参与者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对于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

  1955年,新疆的青年突击队的成立及其活动主要在建筑行业和机械行业展开,班组之间、工程队之间、车间之间、公司之间展开了不同规模的劳动竞赛。当时,在新疆机械行业中最为突出的青年突击队是新疆十月拖拉机厂钳工车间的青年突击队。新疆纺织行业的青年突击队,在劳动竞赛中推出了王传芬工作法并得以在全疆纺织行业中推广。

  爱岗、敬业、奉献是青年突击队的鲜明特点,青年突击队成了共青团组织围绕经济建设开展活动的老品牌,成了永远不倒的青春之旗。

   20世纪50年代 争当社会主义建设排头兵

   人物档案

   宋发宏,自治区民政厅原副厅长,曾在1957年至1973年任自治区团委副书记

  1957年,自治团团委在新疆青年中发起了“义务兴修青年渠”工程,这是一个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很大贡献的特色活动。当时的口号是“学习保尔·柯察金,冰天雪地练红心”,当时,自治区团委先后在乌鲁木齐各行各业动员了3万多名青年团员,参加了历时半年的义务兴修青年渠的劳动。

  那时是一个讲奉献的年代,青年渠是干砌卵石工程,投放土方300多万立方米,卵石是从大西沟一块块用人力背上来的,劳动条件非常艰苦。当时经济太困难,劳动工具十分简单,挖土方用的是铁锨和镐头,夯地用的是粗木桩,搬卵石就是人背肩扛和“抬把子”(用杨树条编成的双人抬物工具)抬。由于卵石对杨树条磨损得很快,后来换成了铁丝编的抬把子。

  当时,新疆冬天天气十分寒冷,一般都在零下30多摄氏度,有时甚至达到零下40摄氏度,在空旷的戈壁滩上劳动,随时都有冻死的可能。青年们为了避免刺骨的寒风灌进棉袄里,每人腰间扎着绳子,磨破的肩头露出雪白的棉花。飘扬的团旗,嘹亮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的歌声,火热的劳动场面,驱散了寒风。在冬日里,硬是靠人搬肩扛建造了一条长30多公里的水渠,打破了冬季在新疆不能修水渠的惯例。

  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里,青年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非常高涨。当时,参加义务兴修青年渠采取自愿报名,限定人数,学生半个月轮一次,干部一个月轮一次,由于报名的人过于踊跃,出现了选拔上工地的现象,一些未被选上的青年还哭哭啼啼的。一到周末,一些未在册的青年团员会自发地跑30多公里路到工地上参加劳动。党政机关干部、普通市民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连当时的苏联领事馆工作人员,也加入到兴修青年渠的义务劳动中来。

  义务兴修青年渠不仅培养了青年人的社会主义觉悟,也磨炼了意志。尤其是那些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的“三门”干部,在劳动中得到锻炼,不少人成了先进人物。

  当时,对义务劳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没有物质奖励,只是在团旗下给照一张照片,但对当时的青年人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光荣。

  之后,全疆各地州的团员青年也广泛地开展了义务兴修青年渠、青年水库活动,如乌鲁木齐市的青年水库、和田地区的青年渠等,为当地政府创造了财富,为发展新疆的农业生产贡献了力量。

截至10月底新疆市场主体达223.6万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任华、通讯员赵婷从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10月底,新疆登记在册市场主体223.中国新疆网
10月疆电外送新能源电量占比超三成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陈蔷薇从新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获悉:10月,我区疆电外送电量为76.中国新疆网
穿梭在墩吾斯塘村的“最美逆行者”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韩沁言   卡点值中国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