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年:新疆地窝堡机场从边疆机场到国际空港的飞跃

24.06.2015  13:45

    乌鲁木齐最早的候机楼,仅200余平方米,当时T1还未建成时,乘客在这里候机(新疆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上世纪七十年代,乌鲁木齐机场运输服务人员为T1候机楼旅客提供服务(南航新疆分公司提供)

1974年,新疆民航地面服务人员在新候机楼前合影(岳占山本人提供)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T3航站楼(资料图片)

    新疆网讯(记者张莉报道)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航空市场步入发展快车道。2011年,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成为全国第17个千万级机场。火热的航空市场,是新疆经济大发展最有力的证明。2012年,地窝堡机场旅客吞吐量1335万人次,旅客吞吐量3年翻了一番,增幅居全国21个大型机场首位。2014年地窝堡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631.1万人次,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现代化国际航空港。昔日普通市民“望机兴叹”的岁月也成为历史记忆。

    老一辈回忆

    飞机在土跑道上起降

    今年78岁的岳占山曾参加了机场第一、二次改扩建工作,并担任了第二次改扩建工程的副总指挥。

    岳占山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机场的跑道都是天然形成的戈壁滩土路,飞机在土跑道上起降,没有地面助航灯,候机室仅200余平方米。

    由于机场没有通上下水,工作人员只能从石油新村的一处小水库把水引来。飞机燃油也要由卡车从西山运到机场,再给飞机加油。

    “当时都是螺旋桨式的小飞机,仅能乘坐5~20人,飞行高度不足3000米,一天不到十个航班,而且不出疆,全是在疆内飞行。”岳占山说,由于通信导航设施非常落后,飞行员需要用肉眼辨别跑道的位置。

    遇到夜航急救时,机场工作人员要提着马蹄灯为飞行员助航,冬天到处是皑皑白雪,为了让飞行员们找到降落的线路,机场工作人员在跑道两侧插上松树枝作为标志。

    “以前,乌鲁木齐没有直飞北京的航班,如果要去北京,只能从乌鲁木齐先到哈密,再从哈密转甘肃酒泉,在兰州过夜,次日转机才能到达北京,整个飞行时间需要两天。”岳占山说。

    退休干部张伟国说,1978年他第一次坐飞机去阿勒泰,单位开了介绍信才能买机票。飞机是仅能容纳30多人的小飞机,一路颠簸,让他吐得一塌糊涂。

    三次改扩建

    三座航站楼拔地而起

    如今作为中国从西北方向通往东欧、西亚、中东、北非的空中桥梁,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先后经历了三次不同规模的改扩建。1970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工程项目,并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在岳占山工作的55个年头里,他见证了乌鲁木齐机场三次改扩建工程。岳占山说,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始建于1939年,原为中苏民用航空机场。第一次改扩建从1970年开始,至1983年结束,它标志着新疆民航事业的一个新的历史转折,自此新疆民航结束了飞机航线不出疆的历史。

    第一次改扩建工程在当时称为“8065工程”,这一工程建成了机场的首条长3200米、宽45米的混凝土飞机跑道和长3140米、宽18米的平行滑行道。与此同时,占地一万平方米的T1航站楼应运而生,相应的通信设备、助航灯等也一并建成。

    1993年至2000年期间,机场进行了第二次改扩建工程。新修了一条长3600米、宽45米的混凝土跑道,飞行区技术等级为4E,可起降当时最大飞机波音747(可容纳400人乘坐),并修建了4.5万平方米的T2航站楼及其他附属设施。

    2007年至2009年,机场第三次改扩建。2007年占地10.6万平方米的T3航站楼开建,货运机位也陆续建成。

    航站楼设计

    芭蕾舞剧《白毛女》带来灵感

    提起航站楼,不得不说航站楼的设计者――新疆第一位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孙国城,T1、T2航站楼都是由他主持设计。孙国城说,1972年,国家民航总局看到他设计的自治区展览馆后,点名由他设计乌鲁木齐国际机场航站楼。

    毫无头绪的孙国城在候机楼造型感觉上老是过不了关,思想上还存在一定禁锢。

    “面对这样一个机遇,当时心气很高,要搞就要搞国内一流,至少不低于广州白云机场和上海虹桥机场的水准。”孙国城说。

    就在候机楼设计进展困难之际,他无意间看了一场样板戏――电影芭蕾舞剧《白毛女》。

    当孙国城看到以水平方向舒展列队的红军士兵作背景,大春挺拔跳跃地旋转时,突然茅塞顿开。

    回去摊开设计草图,一挥而就。他把候机楼当成了列队的“红军士兵”,“大春”设计成了巍然挺立的指挥塔,纵横对比突破了大一统的平面化造型,简约灵动的设计品诞生。

    随后,孙国城还设计了T2航站楼。T2基本保留了老机场建筑形态与主要建筑语汇,使用了最现代的装饰材料与艺术表现手法,使得整体建筑更趋向完整、简洁、大气、气势恢宏。

    “与T1相比,T2柱间距的距离拉长了,在视觉效果上显得空间更大了。”孙国城说,为了强化主题,在建筑中添加了航空文化的元素,例如机翼、机身线条、机场跑道等元素的提炼。在保留原有记忆的基础上,带来耳目一新的时尚感受。

    新疆民航大事记

    1955年

    民航西北管理处在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成立。根据中苏两国协议,民航西北管理处更名为民航乌鲁木齐管理处。

    1958年

    民航乌鲁木齐管理处迁至兰州,成立民航兰州管理局。

    1971年7月

    乌鲁木齐机场扩建工程破土动工。

    1981年11月

    民航新疆局首次向社会招收空勤乘务员。

    1984年12月

    民航乌鲁木齐管理局、新疆航空公司成立。

    2002年5月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T2新航站楼正式启用。

    2007年4月18日

    乌鲁木齐机场第三期改扩建工程举行开工仪式。

    讲述

    空姐:把新疆最美形象展示出来

    1985年,现为南航新疆分公司客舱部乘务第三分部经理的王秀英被招录到新疆民航成为第三批空姐。王秀英说,那时候空姐招的很少,每一批也只有十几个人,真正的百里挑一。

    刚到民航时,不知道空姐是干什么的。当她熟悉这个行业后,慢慢制定了目标,一定要将新疆最美的形象展示给全国各地旅客。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空姐们的制服是一身绿军装,生活作息按照军事化管理。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军装逐渐变成了洋气的套裙装制服。

    由于没有语音提示系统,每一位空姐都要学习俄语、英语、维吾尔语等语言进行播报。

    当时的螺旋桨式飞机飞得不高,颠簸得很厉害。为此王秀英和同事们经常晕机,呕吐完以后,赶忙又去为乘客清理污物。

    空姐的队伍不断壮大,从最早的几人发展到现如今的十余家航空公司万余人。

    王秀英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拥有乘机资格的必须是县团级干部,单位还要开证明才能购买机票。一张从乌鲁木齐到阿克苏的票就要85元,算得上一个普通工人一月的工资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飞机上没有配餐,快降落时,乘务员会给乘客发放葡萄干等干果,特别受内地旅客的欢迎。

    如今,新疆民航发展得越来越好,现在王秀英还坚守在这个工作岗位上,看到民航发展如此迅猛,她深感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