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70年】卢璋:白求恩引领我走上从医路

18.08.2015  13:50

卢璋。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让我们怀念一个和本文主人公命运有着密切联系的人,一个把生命留在中国抗日战争最前线的人。他就是医学博士、加拿大医师、医疗创新者、人道主义者亨利·诺尔曼·白求恩。

    本文主人公卢璋坚定地表示,白求恩是他人生的导师。

     新疆的“四老干部

    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记者在乌鲁木齐见到了95岁高龄的卢璋老人。

    这个祖籍广东、1920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回国后于1938年8月到延安参加革命,经过了晋察冀白求恩卫生学校高级军医班学习的老革命,解放后,1952年援藏,1955年援疆,常年战斗在石油管理局所属的医疗卫生最前沿,直至1982年离休。卢璋老人集老归侨、老八路、老援疆、老石油于一身,是“熊猫级”的“四老干部”。

    卢老先生开朗、健谈,好记性。有关抗日的那段往事,刻在他的记忆里。

     曾给白求恩当翻译

    卢璋的祖父卢维庆是晚清翰林。卢璋的父亲卢海村排行老四,后在马来西亚从商。1932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生活了12年的卢璋回国。卢璋先后在广州市南武中学附小、仲恺农工学校农科学习,受进步人士抗日思想的影响,延安成为他最向往的地方。1938年8月,当时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任主任的表哥廖承志的帮助下,他一路辗转到了延安,那年他18岁。

    在延安,卢璋被编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学习,后转入晋察冀边区抗大二分校第一期学习。此时,从加拿大来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也来到了敌后根据地。因白求恩不会说中文,部队要为白求恩配备翻译、秘书。卢璋正好从抗大毕业,因他曾在吉隆坡英文学校读书,英文功底好,中央卫生部就把他调派给白求恩当翻译。

    卢璋回忆:“白求恩的胸外科医术当时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都享有盛名,这样一个有名的大夫工作起来十分敬业,他能废寝忘食地连续工作五六十个小时。他平时待人和蔼可亲,但工作时对人要求却很严格,有时会因为他人的工作失误发很大的脾气。但大家都很佩服他。在那个时期,大部分手术都是在前线临时搭建的帐篷里进行的,周围不时有爆炸声、枪声传来,但白求恩丝毫不受影响,特别专注地做着手术。他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深深影响了我。

     白求恩引领我走上从医路

    半个月后,因为白求恩和他的医疗队要转移到其他阵地,卢璋和白求恩就此作别。临行前一天,白求恩和卢璋谈了一次心。谈话间,白求恩语重心长地询问卢璋将来的志向。卢璋说:“当时我还年轻,除了一心打鬼子并没想太多。白求恩看我不知所以然,就非常坚定地建议我说,‘考虑学医吧’。

    白求恩的这番嘱咐成为卢璋一生的选择和追求。

    卢璋义无反顾来到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学习,后来这所学校被合并到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卢璋被编入第十九期学习了3年后,从此走上了从医道路。这一路走来,他曾出任新华通讯社卫生所所长。解放后,1952年他奉命援藏,出任西藏昌都民族工作大队副总队长兼昌都地区人民医院院长;1955年他受命援疆,先后出任新疆石油局独山子矿务医院院长、新疆石油管理局卫生处处长、乌鲁木齐石油办事处处长等职。在老人的心里,这段抗日经历是他一生的自豪。(新疆都市报讯记者如歌 中国工商报记者张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