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蒂古丽:原汁原味书写新疆

15.05.2015  17:12

    新疆日报讯(记者鲁焰摄影报道)帕蒂古丽,一位生长在新疆的女子,像一朵玫瑰花,在南国的土地上吐露芬芳。

    她因四部散文集《隐秘的故乡》《混血的村庄》《与羊儿分享的秘密》《失散的母亲》以及报告文学《笔蘸姚江》在国内文坛被誉为新锐作家,多篇作品荣获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等奖项,2014年12月,她获得2014年度人民文学奖。

    2015年,她的长篇小说《百年血脉》1月上架,迅速跻身于“中国好书榜”。

    “我的作品都是一个主题:文化的融合

    2015年4月25日,记者走进库车王府,帕蒂古丽已经在这座王府里生活了一个多月,走进房间,帕蒂古丽身着绿底碎花衣裙,迎接记者的到来。屋子里一个旧沙发,一个旧茶几,一个旧书桌,里间是一张简单的床、一个简易布衣柜以及一个简易炉灶。她就生活在这里,将在这里度过一年半的时光。

    她远离家人,过一种清苦的生活,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长篇小说《最后的库车王》的创作中。

    帕蒂古丽说:“我大学毕业后,在《塔城报》(即现在的《塔城日报》)当过8年记者,同事调去《南海日报》,于是也引荐我去,在那里遇见我的老公,一位祖籍余姚的工程师。后来又一起到了余姚,在余姚工作也已18年。

    为了写《最后的库车王》,她辞去《余姚日报》副刊部主任一职,撂下家庭一摊子事,踏上新疆这片故乡的土地。

    “我的作品都是一个主题:文化的融合。”这也是她决定要写库车王爷的理由。库车是一个自古以来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融荟萃的地方,她说:“10年前我见过库车王爷,并惊讶于最后一个王爷还活在当代。你看,这里一千多年前佛教文化兴盛,而库车王爷也是新旧交替的人物,那毕竟是一段很长的历史,库车最后一个王,值得写,还要写出时代感。

    那些历史的枯燥的东西都可以查阅,小说需要最鲜活的东西,她决定来这里,就是要浸润在王爷生活里,寻找到与那段历史的关联度。

    王爷的妻子热依汗古丽,与王爷生活17年,是王爷第5个妻子,夫妻感情很深。王爷是去年7月去世,88岁。帕蒂古丽为了筹措这个题材的创作耗时一年多,终被列入宁波文化援疆项目,也是中国作协少数民族重点创作项目。但她最终错过了与王爷相见,她为此非常遗憾。好在有王爷的妻子热依汗古丽,很快成为小说素材的重要源泉,她俩的话题只有一个:王爷。

    与王爷有关的其他人,譬如王爷的养女、伺候王爷的两个女孩、王府解说员以及其他认识王爷的人,借助于热依汗古丽,一个也不漏地被寻找到,从不同人的不同视角丰富素材。

    “我用维吾尔语采访,用汉语写作,以开阔的视角来写一个王,一座城

    帕蒂古丽认为,在新疆,多元文化的融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她说,“我的父亲是伽师县人,母亲是回族,我周围是哈萨克人聚居地,我从小上的是汉语学校,我在经济文化的前沿生活20多年,有从新疆到内地的开阔的视角,我用维吾尔语采访,用汉语写作,我的文学作品里一直在写维吾尔族。

    她选择写库车王爷,也是基于这种认知,她自知自己具有这样的优势。她说库车王爷历时两百多年,有12代王,库车又是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汇之地,历史遗存这么多,应该是出文学作品的地方,一个王爷能够活到当代,这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库车王府的由来是清朝统一新疆后,乾隆皇帝赐部分少数民族中的有功绅士王公封号,以稳固新疆,并且此官衔可世袭。2004年,库车县根据库车最后一位王爷达吾提·买合苏提的回忆,在原址重建了“库车王府”,并于2006年3月26日重新对外开放。

    “这段不可再现的历史,我要让它浮现在纸上,我用汉语写作,这种影响力不可小觑。”她认定。

    她对最后一位库车王爷达吾提·买合苏提很敬重,她说,库车王爷从小喜欢学汉语,从他身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进步,库车王开一代风气,后人一直遵循,所以这个城风气开明,与时代一起进步,库车王代表维吾尔族文明。而库车周围九处千佛洞,新城老城双重存在,这些多元文化的交融都将构成她的小说中极其厚重的人文内涵。

    “我从小喜欢读小说、唱样板戏、朗诵诗歌

    帕蒂古丽的文字一直贴着故乡的泥土,在维吾尔语境与汉语语境之间穿梭,构成了一种新奇的阅读审美效果,读来有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之感。通过她那真诚而灵动的文字,我们得以了解另一视角下原汁原味的新疆。这也是她的作品广受好评、连连获奖的缘由。她的部分散文已被翻译成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藏文和朝鲜文,其中两本书被翻译成维吾尔文字。

    帕蒂古丽1965年出生在沙湾县老沙湾镇大梁坡村,从小就爱听收音机,喜欢样板戏,会唱很多唱段,喜欢看小说,《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以及后来的四大名著等让她的童年变得丰富有趣。上初中以后她开始看艾略特、蒲宁、朱光潜等中外名家名著以及《喧哗与骚动》等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她多才多艺,喜欢朗诵,作文初中就是班上的范文,高中写的诗歌常在同学间传抄,语文书发下来几天就倒背如流。她是当时村子里考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于兰州商学院,从新疆到内地,一直做记者。

    帕蒂古丽在塔城当记者时就已经开始写报告文学并获奖。在内地当记者20多年,她采访了大量文化事件,余姚厚重的文化滋养与熏陶,给了她丰厚的积淀。她2008年之前在报纸副刊发表小说、散文,之后开始写长篇小说。《百年血脉》是2011年春季动笔,一边上班一边写作,花费了三年时间完成,今年1月上架,现在已经脱销。其余文集如《隐秘的故乡》也已经加印了两三次了。

    “我在新老城之间、 在维汉语之间来回走动”

    帕蒂古丽,每天清晨5时即起,在月儿还高挂夜空的时候,埋头敲击键盘,一天要写几千字至上万字,计划要写35万字,这对于她而言,时间很紧。

    帕蒂古丽每天必做的另一件事情,是早上去古城墙边转一圈,傍晚去古近代墓地走一走,她说这样生与死之间就打通了,没有隔膜,有利于她写作。

    其余的时间,她就在与小说内外的人物交谈,抑或独自冥想。她费尽心血去了解最后一个库车王曾经做过的事情,包括他曾经吃过、用过的东西,走访他十几年在那里剃头的理发店,甚至库车王在市场上喜欢买哪个部位的羊肉,是做馄饨的,做抓饭的,还是做拉面的,她都清楚,她也试着去买。这些,都是她的干货,她都要写进书里去。

    帕蒂古丽,一个美丽的女人,成天想的做的,就是这些。这是一个全身心投入创作中的女人,为此,她甘于舍弃一切。

    宁波援疆指挥部有条件很好的宿舍,管一日三餐,但是她说:“我住在那里有啥用呢?

    她宁可在库车王府里住,即便没有卫生间,上厕所要跑到院子里走五六分钟;即便要自己两只手提着水桶,在王府的台阶上上下下地跑;即便要自己花钱买菜做饭吃……

    “老公很支持我,他对我说,作家最需要的孤独,我可以给你。”帕蒂古丽幸福地笑了。

    “我在新老城之间、在维汉语之间来回走动,一个王,一座城,展开一幅细腻舒缓的生活画卷,像油画一样美。”她又在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她的创作。

    爱新疆,写新疆,是她梦寐以求的愿望。她的创作源泉,正被她发掘出来,变成一部部越来越厚实的文学作品。

    她一直心系辽阔的故乡——新疆,在这里,她焕发出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