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达坂城“景城一体化”换新颜

01.12.2014  17:26

  

  达坂城镇带有达坂城姑娘图标的统一的商户广告牌。

  红山网讯(记者李鹏摄影报道)11月26日,记者随乌鲁木齐“中国梦·民生情”民生改善年系列采访组来到达坂城,达坂城镇的面貌和往年比换了‘新颜’。

  达坂城镇绿化、亮化等集镇面貌提升工程

  “这两年达坂城区的发展非常大,咱百姓的心里面真是高兴。原来这条街上的房子都是低的低、高的高,五颜六色的,现在看看周围,楼房齐齐的一栋比一栋高,感觉非常好住比以前要舒服多了。”土生土长的达坂城区人丁寿云如是说。她的的房子是从3月28日开始改造,11月15日完成的。

  达坂城镇党委书记凌长青介绍,2014年达坂城镇加大力度,在基础设施、镇貌改造和提升细节方面,都做了统一的策划,主要体现在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筑风貌、统一施工设计、统一奖补政策等上面。刚开始老百姓对面貌的改造和提升的认知度不高,经过镇党委宣传、引导,又让百姓得到了实惠现在,老百姓们都非常认可、非常支持。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日渐增多。不少人来了还想来。,凌长青说,“2014年计划完成70%的改造,还有一些没完成的改造,明年继续推进。

  “看我们这,门面宽敞漂亮了,设施完善了,游客就会越来越多了,都会说达坂城的变化真大。”56岁的丁寿云,在回坊路上,走到出租门面房前说:“2013年还没进行改造的时候,一个门面一年租1500块,2014年改造后,一个门面一年可以租到5万块钱。

  据悉,过去的达坂城镇314国道两侧,建筑风格杂乱,新旧建筑交错建设,道路绿化、亮化不到位。为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提升达坂城镇旅游品味、打造小而精、富而美的新型小城镇面貌,改善达坂城镇居民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水平,达坂城镇对314国道两侧及八家户村五、六、七队主街道沿线居民点实施统一建筑风格、绿化、亮化等集镇面貌提升工程。

  项目实施后,为提升达坂城镇城镇面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及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对314国道由交警大队至客运站沿线房屋进行设计、改造统一八家户村五队、六队、七队主街道沿线房屋色调以及树木修剪、栅栏设置、亮化、道路规整等。

  目前,达坂城街单体改造已完工,沿达坂城街各商铺按照统一牌匾设计、安装完毕,完成整条街道统一牌匾的制作安装工作。八家户村五队、六队、七队沿街两侧8公里的房屋、围墙、大门、院落已开工建设,完成工程量95%。

  达坂城区副区长周勇介绍,2014年达坂城区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加到了对民生项目投资的力度,包括污水处理、道路亮化、乡道改造以及农村安全饮水和农村村容村貌提升等。2014年,达坂城提出了“景城一体化”的概念,非常适合达坂城的发展。达坂城的名声大,吸引很多人来此旅游,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应该进一步加强。

  西沟乡、东沟乡村容村貌提升卓有成效

  达坂城西沟乡为改善达坂城西沟乡公共交通、饮水、乡村旅游接待条件和户内户外环境卫生条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主要对道路、人行道、房屋外立面及部分园林、湿地景观改造;对达西路沿线陈麻子村十二队、乡集镇、泉泉湖村十队,共207户进行改造。目前已完成陈麻子村养殖小区、一队、泉泉湖村十队、乡集镇改造;陈麻子村杏花小区小游园正在建设。

  达坂城东沟乡对苇子村、王家庄村、方家沟村三个村的村容村貌进行提升,包括围墙修葺、粉刷,院门的安装,房屋外墙的贴砖、粉刷等,并配套相应的绿化、亮化工程。其中,王家庄村七队村容提升工程,涉及改造的村民共53户,现已完成40户;方家村七队村容提升工程涉及改造的村民40户,已完成38户。

  周转宿舍方便教师

  达坂城区离市区较远,交通不便,学校又没有专门的教师宿舍。一直以来有些老师住学生宿舍,也有老师自己在外租住民房,不仅不便于学校管理,也给教师队伍的稳定带来困难。

  达坂城区教育局局长马学明说,为解决区属学校老师住宿问题,2013年达坂城区为阿克苏中学、西沟乡小学和柴窝堡小学3所学校新建了教师周转宿舍,共计148套,每套35平方米。并为周转宿舍购置了床、写字台、椅子、衣柜、橱柜、抽油烟机、淋浴器等设备,2014年已投入使用。 “原来老师都是三人挤在一间宿舍,没有一点自己的私人空间;现在有了教师周转房,感觉各方面都方便了很多。”11月26日,达坂城区西沟乡小学任三年级数学老师的韩越说。

  据悉,2014年达坂城区申报了达坂城中学、第40中学、第55中学、第93中学、高崖子小学等5所学校教师周转宿舍。目前第40中学、达坂城中学和高崖子小学教师周转宿舍已完成建设,第55中学和第93中学周转宿舍还在建设当中,预计明年投用。

  民生改善无止境

  达坂城区西沟乡沙梁子村回族村民占全村人口的90%以上,村里以种植大豆、土豆、雪菊、油菜、洋葱等经济作物为主。两年前,该村4200多亩耕地基本上都靠自然形成的旱渠灌溉。

  除了改善种植结构,修建灌溉渠成了提高农牧民收入关键一环。沙梁子村党支部副书记马建福说,2013年修建的1公里多长的防渗渠有效改善了灌溉条件,“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从9000元涨到了11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