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垃圾填埋气体发电项目6月8日并网

09.06.2015  12:02

  

  6月8日,在乌鲁木齐市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工作人员李阳阳使用甲烷分析仪测试收集井内的甲烷浓度。(记者 魏向阳摄)

  (记者 张莉)8日起,我市首个垃圾填埋气体发电项目——乌鲁木齐市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沼气)发电工程正式并网发电,垃圾恶臭的气体将通过集中收集的方式,变成供千家万户照明的电能。

  8日,记者从市城管委(行政执法局)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原大浦沟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场)获悉,用于发电的沼气由大浦沟一期垃圾填埋区中的生活垃圾产生,收集起来后可年产1100万千瓦时发电量,满足9000多户居民一年的用电需求(按照一户居民年平均用电1200千瓦时计算),年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当量约37万吨,发电产生的余热可用于大浦沟循环经济园区供暖。

  市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拥有我市最大的垃圾处理场,负责处理全市90%的生活垃圾和100%的医疗垃圾。大浦沟填埋区一期自2003年7月建成使用至今,填埋垃圾中甲烷含量很大。

  填埋气体发电工程项目通过特许经营“BOT”方式(建设-经营-转让),由新疆华美德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发电项目电气工程师刘伟华介绍,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在厌氧情况下发酵会产生大量沼气,是一种理想的发电气体燃料。垃圾填埋气发电是一种将垃圾清洁化、资源化处理的利用方式。垃圾填埋后2个月便能产生沼气,通过专门装置回收沼气即能用来发电。

  “垃圾填埋产生的废气中40%为甲烷,如果不加以利用处理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是资源的极大浪费,通过处理,产生的电能将并入国家电网中。”刘伟华说。

   继续阅读

  生活垃圾是如何发电的

  8日,记者在大浦沟垃圾填埋区一期看到,20万平方米裸露的生活垃圾堆体上被一层绿膜覆盖,薄膜上压着轮胎,一个个收集管如“毛细血管”一般。

  刘伟华介绍,堆体上设有59口抽气井,抽气井汇集到6个收集站中,通过地下管道传输到预处理车间,其间经过脱硫、除湿等净化环节,滤除沼气中的水蒸气及杂质,确保气体达到一定纯度,再将提纯后的气体输入发电车间。

  两台发电机组通过升压将气体充分燃烧带动发电机组产生电能,所发的电力通过变电设施升压至10千伏时并入国家电网进行统一调配,最终送到居民家中。

  在预处理车间,系统对气体湿度、压力、甲烷含量等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要求甲烷含量不能低于35%,氧气不能超过3%。

  此外,为防止发电设施在检修过程中无法及时处理沼气的情况,填埋区和发电厂区都配备了燃烧火炬,将多余气体点燃,以免污染环境。

  刘伟华说,不是所有的垃圾填埋场都可以实现填埋气发电的。利用填埋气发电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垃圾日处理量不能低于500吨,否则无法收集到充足的填埋气;二是所处理的垃圾必须是生活垃圾,不能包含建筑和工业垃圾,否则无法充分发酵,生产沼气。

  “如果不对填埋气体进行机械导排,场内产生的大量气体就会无规则迁移和扩散,进入大气环境,对环境产生诸多影响,如温室效应等。”刘伟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