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州多措并举 加快建设“四好”教师队伍

02.02.2016  12:56

  自治区党委教育教师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博州按照“四好”老师要求,加快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注重思想政治建设。 寒暑假期间和开学前后组织广大师生开展新疆精神、“一反两讲”、“ 去极端化”、“五个认同”、争做“四好”老师等的集中教育,深入开展大讨论、大揭批活动,使广大教师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亮明观点、表明立场。自治州教师宣讲队2015年深入到全州学校开展“去极端化”宣讲205场次;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月、教师节主题,全州各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了声讨座谈、签名宣誓、表态发言等多种形式的发声亮剑活动。

   二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成立了自治州名师(教学能手、双语骨干教师)培养工作室40个,先后组织100余位教育专家、名校长和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来博举办高效课堂示范课、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备考专题讲座,加快培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聘任两批自治州兼职教研员,开展进校包学科指导教学工作,着力加强对少数民族学校的母语文、数学等薄弱学科的教学指导;依托网络研修平台,培训骨干教师1500余人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一线教师走出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先后邀请湖北、上海、重庆、乌鲁木齐等地130余位教育专家、名校长和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来博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培训,累计培训教师2万余人次;选派本地教师外出参加国家、自治区两级培训260余人,教师业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各县市学校,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并通过各类教学技能大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是注重师德师风铸造。 在全州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新疆特色“四好老师”的宣传教育、专题实践、评选表彰活动,以打造四好教师队伍为抓手,着力在各族教师中铸造高尚的师德风范,着手制定师德考核标准,将教师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工作表现的考核评价结果与职称评聘晋升挂钩、与年度考核挂钩、与绩效考核挂钩;探索建立师德档案,实行师德全程管理、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严禁在职教师从事有偿补课,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参与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

   四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2006年以来,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招聘免费师范生共补充教师1662人(其中学前教师307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1086人、高中阶段教师209人、特殊教育教师15人,招聘教育部直属院校免费师范生45人),进一步充实加强了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全州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明显优化。建立健全优秀教师,优秀校长书记交流轮岗制度,全州累计141名城区教师下乡支教,264名城乡教师交流任教,58名书记校长交流任职,实现了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推动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充分发挥湖北省援博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全州100名援博教师,均在受援学校担任副校长、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通过辐射带动,提升了教师队伍的能力水平,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

   五是着力提高教师待遇。 按照自治区教师职称评定办法,突出教学能力、综合素质、教育贡献在职称评定中的分值,突出中、高级职称比例向基层一线教师倾斜、向中小学校倾斜;通过三次提高绩效工资、三次提高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全州教师收入不断提高;认真执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从2011年起对每名乡村教师每月人均发放200元补助;通过公开设岗招聘、择优选聘的方式,532名长期在农村代课的教师正式转入教师队伍。对全州3058名已离岗农村代课教师,通过经济补偿、纳入养老保险等办法兑现了待遇,较为稳妥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取得了老师满意、社会认可的良好效果;对不能适应教学岗位要求,经培训仍不能任教,且学校无安置岗位的教师,开展转岗分流试点工作,在保留教师身份待遇不变的前提下,经组织统一调配安排到村队、社区和“访惠聚”住村工作组协助开展工作, 2015年精河县制定了不能任教教师分流工作方案,同年秋季已有50名教师分流到茫丁乡社区岗位开展工作,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了其具备一定政治素养和文化素质的特长,使他们有岗位、有事业,继续发挥优势和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