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就业援疆“风头正劲”

13.06.2015  00:27

  新疆喀什人都说山东人实在。“实在”是山东援疆的品牌。2015年5月下旬,记者在喀什地区采访时,亲眼见证了山东人在援疆工作中以产业促进就业的“实在”劲。

   百企万岗进新疆喀什

  约访山东省援疆指挥部民生处的援疆干部,颇费周折。繁忙的工作让他们根本就没时间呆在办公室。2015年5月19日就开始预约,到20日下午,卢明鹏副处长才从外面匆忙赶回来见记者。

  他们主要在忙活着组织当地群众“走出去”到山东就业。为解决喀什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就业,山东省针对喀什地区推出了“百岗万企进喀什”春季招聘活动。

  4月9日,山东省援疆指挥部联合山东省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厅、喀什地区统筹城乡就业和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喀什市举办了这次春季招聘活动。为此,山东在全省征集了160多家企业,1.9万多个岗位。按照企业用工管理规范、月工资不低于2000元、具备建设民族食堂条件、符合受援地劳动者文化技能水平等条件,从济南、淄博、东营、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滨州等9个市筛选出37家企业、5362个岗位。招聘会上,喀什地区9个县市与山东21家企业达成用工意向,签订用工协议2650人。岗位主要集中在食品、服装加工及纺织类企业。

  这段时间以来,山东省援疆指挥部正在积极协调两地,一方面落实喀什当地输出人员的组织、体检、培训等工作,另一方面加强与山东招聘企业的对接沟通,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喀什各县市正在精心组织对有劳动能力和转移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军训、国家通用语言、城市生活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培训。据卢明鹏介绍,目前已有1050名喀什各县市农民工有组织整建制转移山东就业,其他4000余人将随后组织开赴山东。实现了2015年喀什地区有组织整建制向内地转移就业工作的开门红。

  这次招聘活动,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多方联动、互利共赢的就业援疆新路子,实现了山东援疆模式的新突破和援疆领域的新拓展。“它将对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加快脱贫步伐、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劳动技能起到积极作用,对促进民族融合、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也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喀什地区行署副专员、山东省援疆工作指挥部副总指挥秦存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抓产业促就业

  秦存华对在援疆工作中如何抓产业促就业有自己专门的研究成果。他结合学习贯彻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经过深入研究、认真思考,撰写了一篇理论文章《关于产业促就业、就业促稳定的几点思考》。去年6月,“喀什党办通报”就专门发文,要求认真学习、思考、借鉴他的文章内容。

  秦存华说,做好援疆工作要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山东援疆把改善民生、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提升教育、培养人才等作为援疆工作的重点,优先用力、持续用力、务求实效。特别是他们坚持就业第一,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把发展受援地产业作为增加当地群众就业的主渠道,发挥山东产业优势,重点引进大企业、大项目,重点引进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探索推广当地群众乐于接受的“农村产业社区”就业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山东援疆最为突出的特色,就是带动了喀什当地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实现了就业。”秦存华说,我们要通过就业一人、改变一家、影响一片、造福一方。据他总结,目前山东援疆促就业工作已经实现了“四个转变”:即由单纯抓就业转为抓产业促就业;由单纯抓园区就业转变为建设农村产业社区促就业;由单纯追求就业数量到更加主动就业质量、普及企业文化;由单纯依靠政策支持到整合各类资源“同台戏”。

  在推进中兴手套、如意服装等劳动密集型项目过程中,山东通过引导企业采取“公司+卫星工厂+农户”的经营方式,并配套建设幼儿园、食堂、超市等服务设施,探索出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农村产业社区”新模式,有效破解了“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困局。山东还注重引进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劳动密集型“短平快”项目,山东如意纺织、中兴手套、阿里果果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项目相继落户喀什,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加就业岗位数万个。喀什中兴手套项目建设不到一年,已用工达1500人,今年争取实现4000人就业,三年内有望实现万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