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传承非遗

03.03.2016  18:41

元宵节期间,文祖三德范村举行芯子展演。芯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担任“踩芯子”一般为6至12岁的孩童,是全村精心挑选出来的,既要扮相俊秀,又要体形轻巧,还得有点一站一坐几个小时的吃苦耐劳精神。记者黄冠林 摄小学生扮演齐天大圣 记者黄冠林 摄本报记者 黄冠林 通讯员 朱新忠

扮玩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近年来在节日、文化庆典等活动中焕发出崭新的活力。文祖街道办事处三德范村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村,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大型历史文化节目《记住乡愁》播出三德范村的历史文化概况后,火热的民俗旅游也成为该村的突出特色。三德范小学充分利用本村的资源和优势,在学生团体活动中大力发展与扮玩相关的民间艺术,并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参与艺术表演,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学生团体传承民俗

三德范村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春节扮玩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村民对扭秧歌、舞龙灯等民间艺术技巧信手拈来,视作“雕虫小技”。三德范小学的“本土”老师们也深谙此道。

多年来,三德范村以“胡同”为单位自发组织的演出团队,串遍文祖各村,曾经远赴济南、明水等不同城市进行演出,获得广泛称赞。在这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熏陶下,少年儿童也乐此不疲。学校因势利导,成立了民间艺术学生团体,配备了装备和服装,课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活色生香。

三德范扮玩中的抬芯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独有的汉族民间舞蹈。担任“踩芯子”一般为6至12岁的孩童,是全村精心挑选出来的,既要扮相俊秀,又要体形轻巧,还得有点一站一坐几个小时的吃苦耐劳精神。一则他们身体轻盈,更有利于抬起来表演;二则他们扮相俊俏,舞姿优美。

据悉,还有一种表演就是“踩高跷”,需要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还要保证安全性。由于这一表演形式的特殊性,决定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表演团队在演出中成为主导力量。

大秀场,秀出学校特色文化

今年春节、元宵节期间,三德范小学民间艺术文化团的小演员们“狠狠”地秀了一把自己的演技。在三德范管理区的发动、村民自发组织下,孩子们和自己的父母长辈们一起,从大年初二就开始了紧张的排练,元宵节前开始走街串巷地展演,从走出胡同,到走进村落,走进街道,走进县城,走进省城……

参与表演的四年级学生小单同学说:“表演虽然很辛苦,但是内心很快乐,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我们扮玩,使节日的气氛更加浓厚”。学生团队指导老师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承和氛围的浓厚,是孩子们参与此项活动的前提,祖宗的东西不仅不能丢,还要发扬开来,传承下去。这也是完成了局长给孩子们布置的‘三个一’寒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