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酿豆腐烹饪技艺成为省级非遗

26.11.2015  11:37


家常菜客家酿豆腐进入省级非遗。

客家酿豆腐是市民餐桌上常见的传统家常菜。继今年初被纳入惠州市级“非遗”后,客家酿豆腐烹饪技艺近日已正式入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重点保护对象”。

25日,记者了解到,省政府日前批准并公布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客家酿豆腐烹饪技艺、黄金酥丸制作工艺在内的惠州8个项目同时入选。至此,惠州拥有的省级“非遗”项目增加至21项。

一次性入选8项创历年之最

全省共有28个项目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惠州3项,包括博罗县申报的龙华大鼓(传统音乐类)、惠阳区申报的黄金酥丸制作工艺和客家酿豆腐烹饪技艺(传统技艺类)。前些年,惠州各界人士曾多次呼吁将地方代表性名菜客家酿豆腐烹饪技艺“申遗”,此次终于成功。同时,全省共有31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其中惠州有5项,包括仲恺高新区申报的莫家拳(惠州)、龙门县申报的灯彩(虎头花灯)、惠东县申报的民间信俗(西来古刹祈福)、惠东县申报的元宵节(元宵舞龙)和大亚湾区申报的婚俗(大亚湾渔家婚嫁)。

记者了解到,惠州一次性8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创历年之最,而此前五批惠州只有13项。今年初,惠州28个项目入选第六批市级“非遗”,此次入选省级“非遗”的项目大多是今年列入市级的项目。

将加强对非遗保护与传承

前不久,有网友在网络问政平台上反映,不少惠州特色文化出现后继无人的尴尬,希望加强重视特色传统文化保护。“惠州话研究、惠州传统技艺、工艺品、武术、渔歌、山歌、儿歌等,很多都出现传承的难题。这些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采取有效保护举措。

对此,市相关部门回应,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台和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目前惠州已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3项(加上此次新入选的共2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项,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40多人。今后惠州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村居民舍、田间地头开展全面调查,挖掘非遗线索,积极做好“非遗”保护各项工作。

市政府办公室在印发通知时要求,对列入名录和其他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保护规划,切实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