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调研阜康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05.05.2016  23:26

5月4日下午,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一行来到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阜康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调研沙漠或荒漠区地下碳汇研究项目工作。



调研现场。

在阜康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艾尔肯·吐尼亚孜认真听取了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陈曦,青年科研人员唐立松、张弛就碳汇研究的详细汇报,并进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气象观测点了解干旱区沙漠生态系统研究情况。

在与科研人员交流时,艾尔肯·吐尼亚孜说,阜康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站以来,为新疆科研事业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刚刚听取了两位青年科学家就碳汇问题的介绍,既震撼又振奋。自治区领导始终高度重视这一研究,希望大家继续加大研究力度,尽快形成科研成果,用扎实的科研成果打消国际权威的质疑,为实现碳交易提供技术支撑。艾尔肯·吐尼亚孜同时勉励大家要做好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座谈会现场。

据了解,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部分存储于大气(导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部分进入海洋,但还有一部分不知去向,即所谓的“迷失碳汇”。几十年来,科学家付出巨大努力,寻找“迷失碳汇”的去向,并基本确定其在陆地生态系统中。但具体在陆地生态系统的哪一部分?森林、草地还是农田?北半球温带森林生态系统被确认为碳汇,但确认的量远没有“迷失碳汇”那么大。直到几年前,中美两国科学家几乎同时发现,沙漠或荒漠区有二氧化碳进入地表,很可能是一个很大的碳汇。这些发现引起广泛关注,同时也引来了国际碳循环权威的强烈质疑:荒漠中贫瘠土壤、稀疏的植物不可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李彦团队经过长达10年的探索,最终找到了答案。沙漠地区二氧化碳进入地表后,没有存在土壤中,也没存在植物中,而是储存在了深藏地下的咸水层。盐碱土改良、盐渍化控制过程中,盐碱水溶解、携带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地下咸水层,形成碳汇。初步估计,荒漠地下咸水碳库的全球总量高达万亿吨,是全球陆地上除植物、土壤之外的第三个活动碳库。以这种方式,全球干旱区每年大约有两亿吨碳进入沙漠下的咸水层。相关成果于2015年7月底正式发表于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的权威杂志《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之后,引起国际国内广泛关注。这个结果在传统认为的“不可能地区”确认了碳汇的存在,为寻找“迷失碳汇”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目前,这一研究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