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占楷 乐做非遗花灯“守灯人”

23.12.2015  13:37

姚占楷后左一指导队员表演花灯。

姚占楷制作花灯道具。

康宁 朱茂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近日,古蔺县古蔺镇龙坪村村民姚占楷把“古蔺花灯传习所”的牌子挂上自家门前。自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蔺花灯,有了自己的传习基地。花灯爱好者姚占楷,也实现了自己多年乐做“守灯人”的梦想。

见证变迁:从“简单低俗”到“国家非遗

姚占楷祖父就开始舞花灯,到他这辈已是第四代传人了,他也见证了古蔺花灯从“简单低俗”到“国家级非遗”的历史变迁。

“爷爷那一辈各类物资紧缺,花灯就是简单的灯具样式——铜碗+灯芯,想要再好看点,大不了就挂两块红布。灯班队员也没有专门的服装,腰上随便扎块布料,就能上阵表演。”这是幼时的姚占楷对古蔺花灯模糊的记忆。

姚占楷介绍,古蔺花灯从形状上分,有六方灯和八方灯;从内容上分,有莲花灯、荷花灯和青蛙灯、鱼儿灯等,它们都需要用质料良好的皮纸精制。在花灯道具上,一般还要有 “古蔺花灯”、“”、“春、夏、秋、冬”等字样的书法标志。

在过去一段时间,花灯表演曾遭受质疑。“作为地方民俗文化,花灯唱词来源于民间,有一些人认为花灯的某些唱词太过粗俗。”姚占楷说,为了推广传承花灯文化,20多年前,对花灯有着无限挚爱的他看到古蔺花灯道具的制作物资日趋丰富,花灯的样式精美多姿后,他就潜心钻研花灯文化,对唱词进行去粗取精,重新整理改编,让传统的古蔺花灯焕发出了无穷魅力。

由于古蔺花灯不仅唱词要求严格,从定型到敷面,从作画到书法,从穿着到打扮还有严格的讲究,尤其是独成一统的表演艺术,2014年7月,古蔺花灯成功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身份转换:从“花灯舞者”到“专业老师

7岁第一次接触古蔺花灯,12岁登台表演,如今,已经49岁的姚占楷与古蔺花灯携手半生。

花灯表演者主要为一男一女两个角色,即 “唐二”与“幺妹”。“幺妹”通常由男子扮演,另外还有一丑角,谓之“打岔老者”,在“耍灯”中穿插逗趣。姚占楷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幺妹”角色的“忠实粉丝”。到了姚占楷这里,他变得更加全能。爷爷和父亲的“幺妹”技艺,在他这里得到传承,而“唐二”与“打岔老者”的表演艺术,他也是信手拈来。

笔者了解到,出门跳花灯,就带着喜爱花灯艺术的儿子一起,是姚占楷的父亲授艺的主要方式。因此,姚占楷在学习花灯的过程中,能够全面接触并将各个表演角色的老师都拜了个遍,终于学到了这一身“舞艺”。

如今,传习所内花灯展厅灯光璀璨,厅内藏存着已有200年历史的狮灯文物和各式各样的花灯道具。姚占楷常常捏着抹布,将保存“宝贝”的隔离玻璃擦得锃亮。传习所外的空地,也常常有姚占楷手把手传授技艺的忙碌身影……

姚占楷告诉笔者,目前,他正着手开展 “花灯进校园”活动,培养古蔺花灯传承人。

传承非遗:从“春节绽放”到“四季常开

据了解,古蔺花灯一般从年前开始 “备灯”(组织队伍、准备乐器、服装、道具等),然后“择期”,从农历正月初二在首场表演的主家进行 “起灯”仪式后,便开始走村串户,唱春灯贺新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八才“罢灯”。

据姚占楷介绍,灯班来到家中,跳花灯、说吉祥话,热闹非凡。同时,这也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因此,花灯所到之处,总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近年来,经过传承与保护,古蔺花灯已成为民间文化的一支奇葩,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姚占楷的“姚家灯班”也忙了起来,不再局限于春节那段时间,谁家有点节庆节日或人生仪礼,都会请他们过去跳上几出,为人们送去欢乐和祝福。

令姚占楷没有想到的是,自2010年起,古蔺县财政每年都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古蔺花灯的传承、保护,为姚占楷传承古蔺花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说,“古蔺花灯已传承百年,如今又入列非遗‘国家队’,我作为传承人,将与我的灯班队伍一起,努力当好‘古蔺花灯’的‘守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