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区:社区“刺头”的文明之变

16.07.2015  12:35

  (记者宋建华)以前对社区工作不管不问,甚至有抵触情绪,如今却成为社区“创城”志愿者,在乌市的“创城”工作中,海力古丽·艾力经历了一次文明之变。

  7月12日,在天山区和平路片区管委会二道湾社区三巷自建院落举行的文明表彰大会上,海力古丽拿到文明流动户奖,并加入到社区“创城”志愿队。

  当日有8人获表彰,他们因“爱护公共卫生、用语文明、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等方面表现突出。

  戴上了“文明志愿者”袖标,海力古丽认领了自家大门两侧20米范围内的区域,每天她将在闲暇时间负责这个片区的环境卫生、居民文明行为的监督。

  社区书记张健说,社区发动居民特别是家庭妇女加入“创城”志愿队伍中,协助社区做好辖区监督工作,对于表现好的,将给予奖励。

  “先从自己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做起,然后监督大家。”海力古丽说,放在两年前,她不会戴这个袖标。

  两年前,海力古丽跟丈夫来到乌鲁木齐,“刚开始觉得这是临时落脚地,环境好不好跟我关系不大,垃圾随意扔在门口、孩子随地大小便也不管,社区说了多次,我也不太在意。”海力古丽说,自己那时简直就是个“刺头”,回想起来挺不好意思的。

  张健说,针对三巷院落流动人口多、少数民族多的特点,社区对该院实行了封闭式管理,开设了流动人口社区课堂、流动人口技能培训班,还专门安排工作人员负责院落的卫生、水电暖等工作。

  看到社区一心为流动人口办实事,海力古丽对社区没那么抵触了。有一次社区工作人员连夜将她生病的儿子送到医院,她对社区态度彻底改变了,只要社区有活动,她第一个支持。

  如今, 在社区的帮助下,海力古丽还学会了做绢花,挣到了第一份工资,“社区把我们当家人,我们就把这里当家一样护着。”海力古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