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下的约定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
自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在乌鲁木齐开幕以来,运动健儿技艺高超的竞逐、奋力拼搏的汗水,无数次赢得观众的欢呼呐喊。与此同时,借助这个平台,多年未见的老友再次相聚,新朋友从相识到相知。为延续彼此间这段难忘的情谊,运动员、志愿者和现场观众纷纷在天山的见证下,许下了一个个美好的心愿。
四年后相聚天山
在上届全国冬运会初次相识之后,阿勒泰队20岁的哈萨克族小将阿依波力·阿依肯就一直期待着,能再次与十二届冬运会高山滑雪冠军、解放军队名将黄海滨相见。
让他高兴的是,十三冬圆了自己的愿望。尽管阿依波力·阿依肯及队友在十三冬高山滑雪大回转、全能和回转三项比赛中并未获得奖牌,但再次见到名将黄海滨的喜悦之情冲淡了赛场失利的遗憾,阿依波力热情地把黄海滨像老朋友一样介绍给队友认识。
由于比赛失误,上届冠军黄海滨最终排名第六,未能收获奖牌。但再次见到阿依波力·阿依肯时,夺冠失利的阴影也瞬间被这场惊喜相见所取代。
“这次没拿上冠军,你这小家伙不会瞧不上我的水平了吧?”“怎么可能?哥只是压力太大,没发挥好。”短暂的四年之别后,再次相遇的两人如同老朋友一般。阿勒泰队高山滑雪教练巴特·叶斯力汗,也是在上届全国冬运会上与黄海滨相识。看着孩子们这几天一直跟着黄海滨学技术,巴特·叶斯力汗高兴地合不拢嘴。“期待四年后的下届全国冬运会上,这帮孩子能有机会再与黄海滨同台竞技。”
“东北味”的新疆话
作为单板滑雪U型场地上唯一的哈萨克族运动员,达尔民·别依山冬运会上收获了比世界冠军更多的掌声。“我觉得他是最勇敢的,虽然摔倒了,但还是敢做动作,我们绝对支持他,达尔民是最棒的!”18岁的阿曼塔依举着一张自己做的加油板在场下掀起了单板滑雪U型场地团体赛的高潮。
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单板滑雪运动员,2008年达尔民被新疆单板滑雪队选走,开始了他8年在东北的训练生活。从熟悉的速滑,到不了解的单板滑雪,再到做出反脚1080度的高难动作,达尔民与教练付伟的故事穿越了4000多公里,从天山到长白山。
“队里多数都是东北人,只有我是哈萨克族,在新疆玩单板滑雪的人本来就少,少数民族选手就更少,我绝对是少数。”言语间不时透出的“东北味”,让这个高鼻梁深眼窝的帅气少年,有着些许幽默感。
达尔民说,希望退役后留在新疆,从事单板滑雪教学工作。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疆小运动员从事单板滑雪运动。13岁的王梓阳来自石河子,是冬运会上单板滑雪比赛中年龄最小的选手,也是大家公认的好苗子。“我叫他达哥,队里他总是最后一个走,还帮着教练指导我们动作。”
一次志愿行,一生新疆情
作家王蒙先生非常赞赏“尊重差异,相互交流,相互包容,相互欣赏”。在十三冬上,新疆共招募了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17个民族的1400名志愿者。
平日里穆凯代斯·文萨很难见到这么多运动员齐聚新疆,作为十三冬的一名志愿者,这位维吾尔族女孩这几天很兴奋。
“这让我每天都能接触到不一样的人。”穆凯代斯·文萨的工作是在速滑馆门前引导来往的人员。
明亮的大眼睛让穆凯代斯有着极强的亲和力,不少运动员和观众都会主动找到她询问。
“大家情感都是共通的,只有相互沟通交流,才能产生友谊。”短暂的一次新疆志愿服务,让来自陕西的冬运会志愿者伍思楠结识了好几名少数民族志愿者,“一次志愿行,一生新疆情,也期待着我的新疆朋友来陕西做客。”伍思楠说。
十三冬1月30日就要闭幕了。新疆冰上运动中心冰壶馆的一位观众在她的微信朋友圈中这样写道:“来吧,到新疆来吧!来看这里的山,看这里的水,吹这里的风,踏这里的雪,听这里的歌,爱这里的人……此行尚未结束,而我,已开始怀念。”(据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28日电 新华社记者 蔡国栋 王君宝 杜刚)[责任编辑: 王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