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软"实力求解大问题 润物无声:对口援疆的上海特色

11.09.2015  19:05
原标题:用“”实力求解大问题 润物无声:对口援疆的上海特色

一次援疆,一生情系。

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年,一个甲子,在中央的关怀和领导下,新疆各族儿女艰苦奋斗,各地援疆队伍对口支援,天山南北一片新气象。上海在援疆工作中始终牢记使命,全力以赴,与当地需求结合,把工作干在实处,在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授之以渔”,从“输血”变“造血”。

日前,记者赴疆实地感受对口援建中的上海特色——润物无声,用“”实力求解大问题。

产业援疆:黄耳标的“援疆扶贫羊

8月19日下午4时,喀什地区骄阳似火,叶城县洛克乡一村的畜牧产业示范园区内,最后一批3000多只“援疆扶贫羊”已隔离观察满21天,正要装车送去6个山区乡镇的牧户家。县畜牧局局长高乃孝说,同样是扶贫,上海人采用的“投羊还钱、滚动发展”的方式,能确保援疆资源最大化地发挥作用,实现精准扶贫。

上海援建3000万元购羊项目,是喀什地区扶持畜牧业生产从未实施过的一个计划,2015年叶城县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第一个实施此项目。一个小小的“扶贫羊”计划,处处有操作细节。上海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从援疆资金中拨款,公开招标选定2万只品种极好的羊。隔离观察21天,确保到达农户家的每一只都健康,之后送去各家各户。这些羊的耳朵戴上了黄耳标,到哪都可以追溯,即使是繁殖的下一代,也会统统有编号。

领取了羊的牧户,和县、乡、村三级签订责任合同,之后由专人监管3年,每一个小队、每一个村都有乡村畜牧兽医站防疫监督员进行“蹲点”,除了给“援疆扶贫羊”打各类防疫针,另一个任务是跟踪盯住它们避免各种意外。

农户受监督,也有保障。每户分到的羊值不值1万元?选羊时既有专职兽医检查,也有懂行的村民代表把关。“他们拉开嘴一看,什么品种,一年能生几个,拿捏得清楚明白。”按照合同要求,3年期满后,受援牧户把1万元扶贫资金还回去,继续下一个畜牧业扶贫循环计划。

从2010年开始,上海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调整了对口援疆的地区,从原来的阿克苏地区改为援助喀什地区的莎车、泽普、叶城和巴楚四县,这里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基础薄弱,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的任务艰巨。上海市提出了“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的工作总方针,落实到具体,每一批援疆项目都着眼于“精准扶贫”让各族民众得到实惠。按照计划,“援疆扶贫羊”计划将惠及山区乡镇(场)1.7万户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