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影响力 增强互动性 创新形式传播环境文化

07.12.2015  13:14

  ◆张春燕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血脉,社会进步的灵魂。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环境文化。它通过确立人与自然交往的生态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维护和增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原动力和思想基础。

  面对新形势,若能进一步加强环境文化建设,站在宏观角度审时度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进融入自然、服务基层、惠及民生、共建共享的环境文化载体建设,宣教工作将事半功倍。

  一是加强环境文化载体和传播功能建设。一方面,深挖宣传阵地特色。建立环境文化博览园,开展环境文化创新基地、环境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的建设。另一方面,拓展宣教载体的广度。在生态博物馆、科普馆等生态文化普及场所,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建设中,充分融入环境文化元素。通过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宣传平台,普及有关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宣传绿色生活核心理念。同时,要培养环境文化创意、数字动漫、新闻媒体等领域专业人才,加强公共场所各类环境文化廊道、户外电子屏幕等设施的传播功能。

  二是增强环境文化的互动体验,营造政府主导、社团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增强森林日、湿地日、荒漠化日、生物多样性日等绿色节日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民众广泛参与,走进自然,体验生态环境之美。开展以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的音乐、美术、摄影等各项活动,号召公众树立珍爱自然的生态道德,亲身投入到低碳出行、合理消费、垃圾分类等实际行动中。

  三是积极推广环境文化相关产品,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环境文化的科普教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专题活动。引进国外成熟的环境文化产品,如书籍、戏剧等,在校园内大力推广。宣教部门要主动与校园联动,从娃娃抓起,传播环境理念,

  让孩子们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去体验,到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去参观,倡导生态体验活动,将珍爱自然、崇德向善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底。

  四是创新宣教形式,联动多方力量,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动员社会广泛参与。结合科技与艺术的创新成果,在宣教活动中引入科技元素,选择大众普遍接受的多媒体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打造科技平台,构筑环境文化资源共享的网络空间。提供云端资源服务,通过与PC、手机互动,传播环境宣教内容,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全方位覆盖,让文化产品与生态文明互动协调发展的认识、理念和价值观深入人心。

  “十三五”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环境宣教应在这一大背景下,创新宣教形式,夯实群众基础,提升环境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