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年】喀什古城中的打馕人玉素音•艾山

15.09.2015  13:57

玉素音·艾山抱着孩子看学徒打馕。

    天山网讯(通讯员邓加平摄影报道)60年,新疆喀什这座古城有了新辉煌,古城居民也有了新气象。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探秘喀什噶尔古城居民的打馕人。

    在喀什噶尔古城千年古街的打馕铺子里,第一次见到玉素音•艾山时,他穿着一件衬衫,正在往已经烤得通红的馕坑里熟练地打馕。

    玉素音•艾山家有6口人,60岁的母亲已经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他有三个孩子,大女儿在喀什市一中读初三,儿子在夏马勒巴格镇中心小学读书,1岁的小女儿还没断奶,他妻子是一个家庭主妇,每天都要接送孩子和完成家务工作。

    玉素音•艾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古城居民,从小在古城的小巷中长大的他,对这座城的感情就像他对打馕的热爱。玉素音•艾山自从14岁开始学习打馕,他就没有离开过发烫的馕坑。馕坑知道他的一切,爱情、亲情以及自己向往的那些美好的愿望。

    “每天都被馕坑里炙热的火炭烤着,我的脸已经缩水的像老年人了,如果把我放到海边的话应该会变得年轻一点呢!”玉素音•艾山笑着说。打馕人的辛苦都是刻画在脸上的。今年才30岁的他猛地一看上去就像40多岁的人一样,让人有一种心疼。

    玉素音•艾山告诉记者:“他们家的主要收入来自自家的打馕店,每天早上6点不到就要起床,和面、醒面,将洋葱清理干净剁得碎碎的,再给馕坑里生火,然后把面揉成一个一个的圆团,熟练地用手将它压扁,用印花筛子‘咚咚咚’的压花后就可以往馕坑里打了。”玉素音•艾山拿起馕,放在防烫的手枕上,把两边的面都压一压,将头探进去,看看馕坑里的空位置,立马一个脚翘起将自己半个身子伸进馕坑里,“”就将手里的馕贴到了馕坑里。顺手在将拿馕的铁钩伸进去将已经打好的馕钩出来,放凉,十个十个地装进袋子里。

    “我们家的打馕店已经开张20个年头了,无论春秋寒暑,还是过年过节,我们都会开门做生意,附近饭店的馕大部分都是我们家提供的。”玉素音•艾山说,他们每天至少要准备200公斤的面粉,从早上到晚上,除去吃饭时间一直要不停地打馕。由于需求量大,玉素音•艾山雇了三个学徒,他要手把手地教他们怎样打馕。

    “我家就住在古城景区里,120平米的房子全都是我自己设计的。”说到自己的房子,玉素音•艾山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他说,当时老城区改造的时候,自己还想守着老房子过日子,后面见到邻居家的房子改造得像皇宫一样,他也就坚定了改造老房子的决心。玉素音•艾山说,他还为孩子们单独隔了一间房子,连1岁的小女儿都预留了一间。

    天快黑的时候,玉素音•艾山结束了一天的打馕工作,把店里收拾妥当后,热情地邀请记者去他家吃晚。

    刚进家门,记者就看到饭桌上摆满了凉粉、饼干、清炖羊肉、拉面、西瓜等吃食,当然还少不了玉素音•艾山自己家打的馕。

    “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在老城中出生和长大的,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打馕,父亲告诉我60年前一个馕最多才卖1分钱,60年后的今天,最好的馕能卖5元钱,这是我爷爷绝对想不到的。玉素音•艾山感叹地说,自治区成立的60年,是他们家祖孙三代迅速发家致富的60年,特别是近几年,喀什市大力开展老城改造,打造古城5A景区,给他们家带来了翻天覆地变化,新房子有了,餐桌上的东西多了,钱包鼓了,腰杆也挺直了。“我很感激自己出生在了一个好年代,我也相信当自治区成立70周年、80周年时,我们家的生活会更好。”从玉素音•艾山的语气中,记者能明显感觉到他对未来的无限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