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声中成长的达坂城

14.05.2015  14:09
          从“小风刮歪树大风飞石头”到“山山水水让人沉醉

  

  西部歌城效果图

 

    “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啊,西瓜大又甜呀,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因为王洛宾的《达坂城的姑娘》,达坂城享誉海内外。不过,达坂城可不止这一首歌。千百年来,这座会唱歌的古镇在不停地用它的歌声,讲述着古镇成长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
          歌声多诉说环境艰苦
          达坂城位于乌鲁木齐市区东南80公里,唐代曾设白水镇城,元代称“黑虎城”,清代又建嘉德城。
          1934年,达坂城设镇。新中国成立后,达坂城为迪化县七区一乡,1956年为达坂城乡,1958年改为天山公社达坂城大队,1984年达坂城又重新建镇。
          由于地处沟通南北疆咽喉之地,往来商贩大都要在此歇脚,久而久之,达坂城变成了“骡马大店”。
          达坂城位于老风口,每年大风日平均有151天。当地的民谣多诉说着环境的艰苦:“达坂城,老风口,大风小风天天有,小风刮歪树,大风飞石头。
          72岁的达坂城镇原党委书记杨志远说,上世纪60年代以后,大家住的还是土房子,房子外围着木柴砌成的墙,大风直往院子里灌。
          “风大不说,交通也很不方便。那时候,各乡之间主要靠步行,运气好的话,能坐上拉煤的顺风车,但保准落上一身煤渣。”杨志远说。
          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一首维吾尔族歌曲《马车夫之歌》(或《马车夫之恋》)在当地马夫之间流传,这是王洛宾创作的《达坂城的姑娘》的原型。
          82岁的新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段蔷说:“马车夫一路跋涉到了达坂城,远眺博格达雪峰,唱起欢快的‘达坂城的姑娘’,那是一种对爱情的向往,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如果当时的人们没有这种向往或寄托,苦难日子怎么过啊!
          上图为1955年,村民在达坂城城边的晒场劳动。
            上世纪90年代
          歌声带火达坂城经济
          1939年的一天,王洛宾在兰州的一次联欢会上,偶然听到了一名维吾尔族司机即兴唱了几句维吾尔族民歌,他一下被打动了。
          这首歌就是《马车夫之歌》,王洛宾连夜创作了全国第一首汉语译配的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姑娘》。
          《达坂城的姑娘》随后传向了全国乃至国外,达坂城由此闻名。从此,一批又一批的远方游客不远万里踏歌来,只为逛一逛歌声里的“达坂城的石路”,看一看“达坂城的姑娘”。
          今年80岁的老司机杨玉衡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达坂城还是一片荒凉。但凭着《达坂城的姑娘》带来的知名度,游客越来越多,达坂城慢慢发展起来。
          1985年,达坂城建起了农贸市场,那时的达坂城市场大豆销售很红火,据说当时市场靠近大门第一个摊位的大豆一天就能卖掉几百公斤。
          1988年,达坂城风力发电厂第一期工程宣告完成,成为全国规模开发风能最早的实验场。此后,发电厂不断扩大,规模雄居全国首位。
          达坂城“大豆王”尔布江·汗不都拉说,那个时候来达坂城看风车、旅游的人很多,尤其是1993年到1995年,达坂城的马路经济最红火。
          1998年,吐乌大高等级公路开通,绕过了达坂城,曾因“马路经济”而富足的达坂城一下子失去了活力。
          上图为1994年11月,王洛宾先生被授予达坂城镇荣誉镇长并参加“达坂城的姑娘”塑像落成剪彩仪式。
          21世纪
          歌声唱响美好生活
          如今,走在达坂城的大街上,已看不到歌里唱的石板路,漂亮的楼房取代了低矮的土坯房,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来自各地的瓜果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
          放眼望去,一排排白杨树生机盎然,一行行红叶海棠、金叶榆迎风挺立,连接三乡一镇形成一条57公里的生态景观廊道,在雪山的映衬下,宛若油画。
          细细品味,这灰色琉璃瓦、古典花纹牌匾的古朴街道,门头牌匾上印着“达坂城姑娘”头像和红底白字的“达坂城”印章,让往日丝路小镇的独特景象和王洛宾歌曲传唱中的情景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2002年,达坂城区建区以来,达坂城人先后实施绿园工程、绿环工程、中国风谷等重点工程,初步奠定了全区发展的基础。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发展政策的倾斜和电网配套设施的快速发展,2012年起,达坂城区进入风电发展史上增长最迅猛的阶段,2014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70万千瓦。
          富民安居、定居兴业、安全饮水工程等项目陆续实施,17项惠农政策出台,农牧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截至目前,该区已有6000多户农牧民靠着“两居工程”搬进了新房。2014年,达坂城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015元。
          与此同时,达坂城大豆、达坂城酸奶、达坂城雪菊、达坂城有机牛羊肉、达坂城酒等特产远销各地,“达坂城”品牌正在逐步走向世界。
          目前,在达坂城镇城北的北戈壁,一片绿草茵茵、池水悠悠环绕着一座“明珠”,投资5.4亿打造的西部歌城主体椭圆形建筑雏形已显现,它将打造成以王洛宾文化为依托,达坂城的姑娘为代表,融地域多样性文化体验旅游,集民俗风情、演艺观赏、休闲度假、生态人居为一体的新型景区。
          如今的达坂城区,正如当地农民歌唱家马作为新歌里唱得那样:“达坂城的山,达坂城的水,达坂城的山山水水让人沉醉……惠农补贴、富民安居,党的政策让老百姓过上了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