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舞蹈节成了新疆人戒不掉的“瘾”

06.08.2015  10:46

    编前语:8月5日晚,历时17天的第四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落幕。不同肤色、不同地域的舞蹈精灵们,跨越了地域、国界和种族,以优雅的姿容,华彩盛放在国际民族舞蹈节的舞台上。

    25个世界顶级艺术团体,80场高端演出,几乎场场爆满的上座率……经过前三届国际民族舞蹈节的打磨,作为中国唯一的国际舞蹈节,本届舞蹈节在新疆这一方得天独厚的土地上,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从周边国家到如今的四大洲12个国家、全球50余个国家的艺术团体参与,国际舞蹈节这一文化品牌也日渐成熟。

    新疆是毋庸置疑的歌舞之乡,但却因为地理位置等因素一直未能将自身优势宣扬出疆,直到国际舞蹈节的出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舞蹈点燃了根植在新疆观众骨子里对艺术、对歌舞的渴望和企盼,国内外和新疆本土各大艺术团体高质量演出,都令各族观众震撼、感动,拍案叫绝,直呼精彩。由此,国际舞蹈节成了新疆人戒不掉的“”。

    新疆都市报讯(记者段清宇报道)

    要是每年都能看到如此精彩的演出 做梦都会笑醒

    舞蹈节在成长,观众也在成长,自治区文化厅党组书记、第四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组委会办公室主任任华由衷地感慨:“观众素质越来越高了。

    “前几届,有不少观众是跟风,如今观众学会了选择和欣赏。什么时候静静观赏,什么时候鼓掌鼓励,这些细节都显示观众把握到了剧目的重要节点,证明了新疆观众的成熟。”任华说。

    “第三届舞蹈节上有《麦克白》,我知道它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但看的时候发现是用爵士舞演绎的,有一段甚至是没有音乐的独舞,当时就懵了。”至今追了三届舞蹈节的市民曹薇回忆道,当时剧场里不少人在网上查询关于这出舞剧的信息。

    在本届舞蹈节上,《沙湾往事》、《丝海梦寻》等地方剧团的舞剧都带有鲜明的岭南和闽南元素,对于生长在大西北的新疆观众来说,诸如钱鼓舞、木凳舞、南狮、高胡、高甲戏等都是非常新鲜生疏的舞种。米娜古丽·艾则孜坦承自己看不太懂,需要自己的朋友李琳娜在一旁对剧情解说。

    “《丝海梦寻》和《沙湾往事》都只有一场,太少了。《千手观音》我都没买上票,来一趟新疆不容易,像《孔子》、《红高粱》这样的高质量舞剧要是能在各地剧院里多安排几场演出就好了。”说到愿望,曹薇迫不及待地说。

    “要是每年在家门口都能欣赏高大上的舞剧,那我做梦都要笑醒了。”学习舞蹈7年的张彦芳说,“新疆有机会看歌舞表演的地方不多,只要票价可以承担,每周都能有好的剧目可以看就更好了。

    国际舞蹈节折射出新疆文化艺术市场巨大潜力

    高价难求的舞蹈节门票,越来越多的市民对高雅艺术的期望,代表了新疆观众们对于文化、艺术的消费观念转变和认知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国际舞蹈节愈发高端和市场化的发展。

    经历前三届舞蹈节磨砺成长,本届舞蹈节以其包容、开放的姿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高端艺术院团前来参演,也捧出了新疆本土一批优秀原创剧目。镌刻时代经典印记的《丝路舞魂》、真实再现兵团历史的《戈壁青春》、记录民族非遗故事的《英雄·玛纳斯》,与展现最高端声光电科技,堪可媲美国际舞台巨制的《丝路秀》等,都用自己的方式描画新疆地域特色,展现新疆文化魅力。

    本届舞蹈节上,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优秀舞蹈团齐聚,首届2015丝绸之路演出交易会和首届中国新疆丝绸之路艺术品竞买交流会也应运而生。不仅拓宽了新疆艺术表演团体走向国内、国际市场的道路,也彰显了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地位。

    文明礼貌、高素养的热情观众,供不应求的门票,以及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商家的参与,都展现了新疆文化、艺术市场的巨大潜力。从舞蹈节到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外文化展示周”,再到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近年来,新疆一直努力打造文化活动品牌,舞蹈节就是一个成功典范。它的成功,让新疆更加包容、开放,而在不断地探索、创新中,舞蹈节也会产生更多效益和影响,最终形成对新疆整体发展的促进力量,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