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团“金凤凰”人才工程5年185名人才安家落户

08.04.2015  12:51

  近日,笔者从34团政工办了解到,自2010年开始,该团共引进各类大中专毕业生229名,185名人才在团场安家落户,巩固率达到81%。该团党委根据人才队伍实际情况,因材施力,多措并举,打造“金凤凰”人才工程。目前,他们活跃在团场的各行各业,给团场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和希望。

   创业园区打基础

  “你看你,连个出水桩都接不好,还想着扎根团场呢!你早就该来园区锻炼了。

  “哼!你可别小看我,我这就去给酸枣苗定点去!”4月5日早晨8点,一对大学生情侣的简单对话,开启了该团创业园区40余名大学生简单又充实的一天。

  面对团场人才断层、人才流失、人才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种种状况,该团党委及时建立了占地288亩青年干部人才培养基地,给每位大学生划分15亩枣树地。从团场实际出发,着力培养接地气、能吃苦、能奉献的青年干部人才。经过短短一年的实践,该团创业园不仅红枣果实累累,人才工程更是结硕果。

  “我是11年从甘肃来的大学生,开始干技术员,后来干副连长,舞台很大,但总是心里没底。去年经过创业园区一年的锻炼,感觉跟职工近了、亲了,干起工作来也得心应手了!”今年被聘为6连副连长的园区大学生王锦东深有感触地说道。

  该团创业园区负责人丁宏伟说:“现在创业园区已成为大学生成长、锻炼的大熔炉,还成立了文艺队、演讲队,定期组织学习,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大家都由过去的不理解到现在的积极主动。这不,今年又有21名大学生报到呢!

   第三产业添活力

  “我孙女刚满周岁,你帮我几张照片!”“给我们家拍套全家福!”……每逢周末,就是这家小小的“恒星专业摄影”最忙碌的日子。4月6日一早,回团工作的大学生杨恒就开始了一整天的紧张忙碌,在小小的镜头里找到了商机。

  杨恒是老职工子女,放弃了内地优越的工作环境,毅然回家乡创业发展。起初,他像其他大学生一样,在农业单位实习技术员。一次团里让他交2张证件照,他发现连个像样的照相馆都没有,要是拍张全家福或艺术照还得去200多公里以外的库尔勒。他想着,开一家照相馆只要一台相机,懂一些电脑修图技术就行,还能为大家提供方便,一举多得的好事。就在他认真筹划的时候,资金、店面的难题让他有些退缩。

  这时,团党委的政策和他想到一起去了。为了进一步繁荣团场经济,方便职工生活,团党委及时出台了《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从事三产服务业租用商铺优惠办法》。为大学生从事第三产业提供优惠政策,第一年免租,第二年减半,还提供5—10万元贴息贷款。这下,不仅解决了杨恒的后顾之忧,也为其他大学生创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今年春节,短短一个月时间,我这家小店就进账5000元!”杨恒自豪地对笔者说。如今,大学生第三产业遍地开花,餐饮、网络维修、快递物流等店铺林立,好不热闹。

  “大学生人才是团场发展的潜力和动力,我们今后要继续创新人才管理、培养方式,提供政策和待遇,大力培育复合型、多功能型青年人才,增强团场吸引力和活力。”34团党委常委、副团长成磊说。

  网络营销忙推广

  “王科长,这个网络营销培训需要多长时间?培训完之后我们主要干什么?”“王科长,我想报名参加,麻烦您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前景。”4月6日早上刚上班,34团农业科科长王维的办公桌前就围满了十几名前来咨询网络销售团队培训事宜的大学生。

  据悉,目前团场大学生开了有十几家微店,但影响力小,没有形成规模。为进一步拓宽产品销售渠道,34团打破传统的销售理念,与新疆哎呦喂食品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借助其成熟的网络销售平台及模式,培养一批网络销售人才,打造一支团场网络营销团队。

  “产品销售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网络营销是另一条有效途径,团党委在这时提出组建网络营销团队很有必要。目前,已有25名来自全团各行各业的青年志愿者报名参加。”该团农业科科长王维说。

  “人才队伍建设是基石、是保障,34团党委将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在培养对象上区分层次性、在学习内容上体现特殊性、在培训方法上提倡多样性、在创建机制上讲求科学性,把人才留在团场。”该团党委书记、政委陈恒山说。

  目前该团走进副科级以上岗位的大学生达12名,副连级以上岗位的大学生21名,为团场发展积聚了强大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