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四大智力工程 提升内生造血功能

10.10.2016  15:42

  “人才和技术的引进仍势在必行。”研究认为,新疆由于科技和人才的局限,目前发展仍然面临许多特殊困难和严峻挑战。基于此,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智力援疆的新要求、新举措。

  广东第七批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把智力援疆当作两翼之一,大力实施人才援疆工程、医疗卫生援疆工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帮扶”教育援疆工程、维稳能力建设工程。相继派出各类高水平人才进入新疆,不仅带来新的技术、先进的发展理念,填补了人才空缺,给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飞地人才”计划创新智力援疆模式

  援疆人才是智力援疆工作的生力军,“我们非常要你们的人,需要你们的理念,你们的思想。”喀什地区发展改革委主任、援疆办主任佘瑞元表达对人才的渴求

  我省负责援疆的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地处南疆,经济欠发达,环境艰苦、条件艰辛,南疆“引才难、育才难、留才难”的问题在这里特别突出。据统计,2013年,兵团第三师从内地招录大学生244人,满一年时流失99人;2014年招录大学生402人,满一年时流失121人。

  为了突破瓶颈,广东援疆前方指挥部驻三师工作队(下简称“工作队”)创造性地提出“飞地人才”计划,即将三师作为广东的飞地,通过短时期派驻、培训、远程服务等手段来给受援地提供智力帮扶,并建立一套柔性人才选派、管理、保障机制,“三师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派什么人才来。”东莞市政府党组成员、工作队队长黄少峰解释。

  第三师41团医院疼痛科就是通过“飞地人才”计划创办起来的。该团的老军垦人员腰椎、关节疼痛的发病率比较多,该团医院向工作队提出需要疼痛科医生,希望将医院的疼痛科建立起来。工作队立即协调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承担了该项任务,先后组织该院疼痛科李卫星、邹亿城和梁智维3名医生驻扎在41团医院开始着手帮医院创办疼痛科。

  刚开展疼痛科业务时困难重重,当地医疗器械简陋,根本无法满足日常临床需求,而且更让邹亿城感到难办的是,当地的医生也缺乏相关基础知识。邹亿城一方面积极申请购置一批新设备,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利用现有的简易设备来为当地百姓治疗。与此同时,邹亿城还向当地的医生传授疼痛科的医疗知识和经验。

  仅仅半年时间,41团医院疼痛科便从无到有,就诊人数也迅速增长,门诊治疗4千多人次,周边县乡及喀什市区病人也慕名前来就医,结束了当地居民“有疼痛去喀什”的奔波史。

  3年来,广东共选派289名广东干部人才进驻兵团第三师,其中,柔性人才216名(3个月以上的达到了175人,赴一线工作的达到171人),是计划内人数的约4倍,“传帮带”本地人才319名。

   疏附县学前双语教育实现全覆盖

  “一定要坚定不移把教育搞上去。”这是第四次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提出的明确要求

  广东始终将教育作为智力援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实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帮扶”教育援疆工程。坚持“”“”结合,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投入15.48亿元新建学校13所,支持标准化建设53所。多渠道培训双语骨干教师9959人次,计划内选派骨干教师119人、柔性教师197人开展支教工作。

  同时,在疏附县开展“双语教育全覆盖、全提升”工作,计划从2015开始,力争到2020年实现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全覆盖,接受学前两年双语教育的幼儿达到100%,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达到100%,实现国家通用语言的全覆盖。出台了双语教师引进优惠政策,利用援疆资金吸引疆内外优秀汉语老师到疏附县中小学从事双语教学。从2015年至2021年将招聘1474名国家通用语言教师,解决合格的双语教师短缺的问题。

  2015年疏附县面向全国招聘了63名双语老师,今年已招聘223名双语教师。他们教小学一年级,负责教授汉语。而此前,学校的老师多为维吾尔族老师,授课以维吾尔语为主。为吸引优秀人才,政府给予了较高报酬,本科学历双语教师年收入12万元左右。

  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的郝冠玲就是其中的一位,当她从一名维吾尔族学生口中听到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讲了几个复杂的词,欣喜不已。“这里讲普通话的氛围越来越浓。”广东援疆干部、疏附县教科局副局长许卫民做出如此解释。

  而疏附县教育局负责双语教学的艾斯凯尔提供的一组数据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许卫民的说法:2015年全县中小学双语教育普及率74.5%,幼小衔接率和小初衔接率100%,县城汉语系学校实现了民汉学生混班教学、混合住宿,乡镇中心小学实现了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全覆盖。学前双语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全覆盖的历史性跨越。全县学前双语两年入园率98%,学前三年入园率65%。

   科技援疆提升受援地科技软实力

  在医疗领域,广东省科技厅专门为援疆医疗人才设立科技援疆专项基金,支持受援双方医务人员开展科研合作。3年来,受援双方医务人员成功申报科研项目80多项

  大力实施科技援疆、科技强喀战略,是广东构建“一个龙头、两翼齐飞”是援疆工作总格局的重要内容。2014年广东省科技厅首次在“广东省公益研究与能力建设专项”中,设立“对口科技援助”专题,扶持广东援疆专业技术人才针对喀什地区开发应用技术特色的课题项目进行研究。深化广东专业技术人才派出单位与受援单位的科研合作,发挥高层专业学者的领军作用,培养和帮带喀什地区专业技术带头人。

  喀地一院的木斯他巴就受益于“对口科技援助”专题,近日,在来自中山三院的援疆医生林楠的悉心指导下,由木斯他巴主导的青年科研课题《RFA联合TACE治疗小肝癌的临床比较研究》顺利通过。

  这是木斯他巴工作以来第一个顺利通过的课题,他说:“通过这次课题申报,我掌握了课题申报的程序和意义,今后会争取申请更多的科研课题来提升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

  广东援疆干部、喀什地区科技局局长助理林俊超介绍,自省科技厅与援疆指挥部在全国率先设立“对口科技援助”专题以来,共计科研立项123个,科技援助资金1360万元。

  各科研项目研究内容涉及喀什地区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特色农业、区域旅游和信息化平台建设等领域,其中,援疆干部朱思明教授的《甜菜废粕软化喀什地区生活用水的技术研究及示范》、郑宗珩副主任医师的《胃癌异质形成及维持过程中EMT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等一批优秀项目填补了当地多个专业技术研究领域的空白。

  此外,由粤喀共同承担的《新疆喀什地区农村基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科技援疆项目,开通了喀什农村信息直通车网站。依托“三农直通车”的强大平台,为当地的农业企业、农户提供特色品种和生产技术服务。

  广东科技援疆还发挥我省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以科技管理和专业技术能力提升为主题,每年组织喀什地区青年科技英才培训班、喀什地区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和喀什科技干部研修班赴广东进修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