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化春风骀荡花千树

21.09.2017  20:08

(新疆日报记者:高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各项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日趋完善;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惠及基层百姓;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捷报频传;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区文化工作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扎实推进、蓬勃开展,满足了全区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实现总目标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1 基层文化建设凝心聚力

8月30日,乌鲁木齐市举办了“唱支山歌给党听”群众歌咏大赛。全市七区一县层层选拔,最终从100多个合唱团体中选拔出13个合唱团参加决赛,参赛者们用嘹亮的歌声喜迎党的十九大召开。来自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的“红柳合唱团”,团员平均年龄达70岁,他们满怀激情演唱了歌曲《江山》《感恩的心》,团长霍燕琴说:“我们都是退休职工,跟共和国差不多是同龄人。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为了表达我们对祖国对党的感恩之情,我们选唱了这两首曲目。

像这样活跃的基层文艺团体在全疆数不胜数。从城市到乡村,群众文化场馆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面越来越广,惠及了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

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来疆考察,提出支持新疆基层宣传文化建设的6个重点项目,包括文化大院标准化建设项目、巴扎宣传教育示范点建设项目、地县党委宣传部门办公设备配备项目、兵团师团宣传部门办公设备项目、县级数字影院建设项目和南疆三地州村文化室设备项目,投入资金共8972万元。全疆1046个文化大院实施了标准化建设,按照每个文化大院2.62万元的标准,各自配备了“三个一”的标准化设备,即一台电视机、一套音响设备、一套乐器。

我区实施的一项项文化惠民举措,从城市到乡村,尽可能地惠及每一个人。公共文化服务得到均衡发展,现已建成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南疆三地州村级文化室设备、第七批城市街道社区文化室设备、自治区贫困村文化活动室设备配置工作已全面完成,公共电子阅览室和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有序推进。特别是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基层,为百姓“送文化”,到基层“种文化”。2014年至今,仅新疆艺术剧院就通过“四个一批”文化惠民活动,直接向南疆四地州送去演出1000多场,观众人数逾百万。

一项项文化惠民举措潜移默化间将文化的滋养送入各族群众的心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里落地生根,提升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素养和价值判断力,激发了各族群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盼望。

2 精品文化活动扮靓新疆

今年7月20日至8月5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以“中国梦想 多彩丝路”为主题,汇集俄罗斯、乌克兰、波兰、缅甸、刚果(金)等10个国家和地区、21个疆内外专业演出团体的23台剧目,在乌鲁木齐市的6个剧场奉献了59场精彩演出。疆内外10余万名各族群众观看了舞蹈节演出、参与了各项社会活动。多场演出一票难求,受到中外嘉宾、社会各界人士及各族群众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誉,社会反响强烈。

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外文化展示周”、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等一系列精品文化活动的举办,让我区“民族和睦、艺术繁荣、文化开放”的信息传递到了世界各地,国内外艺术家、观众通过这些活动,近距离地感受到新疆的文化魅力和特色。

近年来,我区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号召,从优秀的多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围绕总目标,结合“一带一路”时代背景,抓好新疆“歌舞之乡”代表性精品剧目创作,打造了一批文艺精品。

歌舞剧《情暖天山》、大型音舞诗画《木卡姆印象》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取得优异成绩。自治区直属院团新创《农民的女儿》《艾德莱斯传说》《阿凡提变变变》等23部作品,各地州文艺单位新创的歌舞情景剧《回家》《唱支山歌给党听》、主题音乐会《伟大的征程》、舞剧《玛纳斯》、话剧《真情岁月》、歌舞剧《永恒的刀郎》《疏勒之恋》等一批优秀剧目登上舞台。这些文艺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区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振奋了精神,凝聚了人心,传播了正能量,也将新疆的美好形象传播到了远方。

3 文化产业捷报频传

今年5月11日至15日,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其间,新疆展团签约金额达到126.58亿元,创历史新高。“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各种文化产业新业态是本届深圳文博会的亮点。新疆展团毫不逊色,来自南北疆的参展商们充分利用企业自身文创项目的优势,通过跨界、嫁接、融合等创新方式,展示着自己的文创产品成果,为观众们带来新奇体验。

这些成绩都是我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具体体现。2016年8月,《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16—2020)》出台。这个规划正在推动我区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大区转变,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合作的核心区”“多元文化集聚融合的先行区”和“特色文化保护传承的示范区”。

目前,新疆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0家、通过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11家,基本形成了涵盖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游戏业、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艺术品业、动漫业、文化会展业、创意设计业、网络文化业、数字文化服务业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国家和自治区政策的助推,各族百姓日益强劲的文化消费能力,使我区的文化产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

4 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并重

7月18日,《指尖旋舞艺成天工——新疆文物保护修复成果展》在自治区博物馆开幕,100多件经过修复与保护的精品文物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区文物修复保护的重要成果。

2014年6月,“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等6处遗产地成为新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

近几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新疆作为向西开放的重要区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地位更为凸显。自治区党委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科教中心的目标,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补助资金15260万元,目前已创建维吾尔族乐器、地毯和艾德莱斯绸织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命名了呼图壁县文化馆等95个单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麦西热甫》履约报告;实施了“中华文脉——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记录工程”;已完成史诗《玛纳斯》等13个项目、约150万字书籍的编撰工作;公布了莎车维吾尔木卡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4个自治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此外,非遗传承人培训也让我区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新突破。雅昌艺术中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驻哈密市传统工艺工作站仅2016年就开展了1800多人次就地培训,组织130人次参加内地高校异地培训,培育“密作”品牌,设计研发400余种产品。5000多名手艺人参与订单生产,人均月增收约1200元。还有木垒哈萨克族刺绣生产性保护也积极推进,县里组织128名传承人完成300多件布绣的针法、技法试验,提高了传承能力,增强了传承后劲。

春风骀荡,新疆的文化艺术之花正竞相绽放,扮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