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老城区改造的破冰之举
老城改造,如果把它比作一个巨馕的话,第一口从哪里咬下?
反反复复推敲后,代号E-8片区和花盆巴扎这两个区域被红笔重重地勾画了出来。
代号E-8片区属亚瓦格街道办事处托尔亚瓦格社区。这里北邻喀什著名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广场,紧靠闻名遐迩的花帽巴扎。在历史上被称为“皇城后花园”。
花盆巴扎,位于喀什老城最早的恰萨街区。这里集中着十多家出售土陶和石膏的店铺,临街的大大小小的门面前摆放着陶壶、陶碗、陶罐等当地的手艺人自己烧制的土陶制品,不同的色彩和装饰代表着不同艺人的手艺。
这两个区域,都是喀什老城最繁华的地方,也是喀什历史文化最丰厚的区域。这里商业区和居民区交杂,改造难度极大,改造紧迫性也最强。
时任喀什市委常委艾萨江·艾亥提将这里称为“核心区的核心”。
大家的顾虑,艾萨江很清楚,“房子不塌,我还可以住,但要重建,能不能建成,我不清楚,建成什么样,我不知道,建完后,如果面积变小了,我咋办?在建的这段时间,我往哪里去?建房就要花钱,政府再花大头,我们也要花小头,我不建,不就啥事都没有了吗?”
打开居民心头的死结
E-8片区内有住宅、商铺共计104户,其中居民住宅73户,商铺31间。由于需要拓宽巷道,有十余户居民要外迁出去。
社区调解员买丽艳的老房和过街楼都很破败了,作为社区干部,她也对政策了解得最清楚,她第一时间就报名外迁,并说通了和她居住、经济状况相似的左邻右舍。在社区干部的带领下,外迁工作的进展较为顺利。
而原地重建的居民的工作则不好做。大家的顾虑,艾萨江很清楚,“房子不塌,我还可以住,但要重建,能不能建成,我不清楚,建成什么样,我不知道,建完后,如果面积变小了,我咋办?在建的这段时间,我往哪里去?建房就要花钱,政府再花大头,我们也要花小头,我不建,不就啥事都没有了吗?”
做大家的思想工作是第一位的事情,思想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要把它给弄通了,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艾萨江那段时间干脆住到了社区的办公室,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他和社区干部一起走家串户,把这次老城改造的政策、目的、改造的方法等全部告诉百姓,每家每户去入户调查情况、了解民意、宣传政策。
门敲得再响,有的住户也不开门。有的居民明明看到社区干部来了,把门一关,人就走了。
有的居民质问他们:“你有什么权力进到我家来?我的房子有问题吗?我找你了吗?”
有的居民愤怒地斥责他们:“你们的目的就是弄走我们的房子,卖给老板,搞商业开发!”
唯一的办法就是耐心解释,拿出文件来一个字一个字读给他们,解释给他们听,还不管用,就用自己的人格担保。
在入户调查中,有的居民翻出了民国时期的地契,要求按照上面的土地面积来给他核算,好脾气的艾萨江也有被激怒的时候,他高声质问:“这个东西你在土改时期咋不拿出来,你拿出来就给你定个地主!你那时知道藏着掖着,现在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你拿出来算啥?”
居民知道理亏了,就悄悄把地契收起来了。
白天找不到的居民,就晚上去找,或把居民们通知到一起,耐心做解释工作。他们经常工作到晚上两三点,一早又要按时把办公室的门打开,接待来来往往的居民,安排一天新的工作,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每天最多在办公室睡上四五个小时。
“入户、开会、讨论、联合办公、现场处理问题,什么问题都有,历史遗留问题、邻里矛盾、家庭纠纷,我们不是在处理每一户的问题了,而是在处理每个人的问题,因为每一户中意见不一致时,我们就要针对每个人来对症下药。”艾萨江说。他和街道干部们那些天过着没日没夜的生活,睡眠严重不足,眼睛熬红了,面容憔悴了,住户的一个个问题也解决了。
有一个住户在国外做生意,在清产核资中,他的家人说这个房子是他们从另一家买来的,而那个人说他没有卖过房子。艾萨江就把相关的知情人都叫到一起,细心了解,真相就出来了。
还有公用墙的问题,两家开始说好一家一半的,但后来闹矛盾了,都寸步不让,说墙是自己家独有。他们也要细细去了解,这些事情,都很费时。
还有窗户,住户的老房子没有窗户,现在要装,邻居不同意,因为装了窗户,他的房子在建设中就要考虑不能挡着采光了。
这样的事情,外人看都是些小事,但件件又不是小事。
他们一点点做工作,耐心做,最后都协调成了。
艾萨江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买买提明·艾买提的居民,他坚决不配合重建工作,逼急了,紧闭的嘴里就会硬硬地蹦出来几个字——不行,就是不行!一切免谈。
街道、社区干部一趟趟往他家跑,他一概不理。他的态度也影响到周围的不少居民。工作陷入僵局。艾萨江和他谈了12次,时任喀什市副市长徐建荣和他谈了14次,才终于打开了他心头的死结。
而现在,他终于眼见为实了,他的家还是他的家,面积没有变,户型更规整了,地面还是湿润的,墙壁已经由土木的变成钢筋水泥的了,摸着是那么的结实。“这一切都像梦一样呀,我不是有工作单位的人,免费住房的事情从来没有想过,太感动了,感谢党,感谢政府。”他由衷地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