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发展水稻产业小记

12.06.2015  11:57

丰收的喜悦

    天山网讯(通讯员令治清 王丽娟摄影报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在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的1.2万亩稻田中,农民们左手持“秧把”,右手插秧苗。只见他们左手五个手指同时动作,将秧苗一棵棵分离;右手取苗、插秧,如同梭子一样连贯。插好秧苗的稻田,绿油油一片,在微风中,伴随着碧波浪涌轻轻摇曳。与此毗邻的古磨新村、农家乐、风情园等美景吸引许多人前来观光……

    帕哈太克里乡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主要抓手,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态效益为核心,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协调平衡,加大资源转化,延伸产业链条,以“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的模式,努力实现资源利用多元化,让有限的土地经济效益最大化。5月6日,新疆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党委副书记黄付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如今,该乡将一三产紧密连接,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齐丰收。在这里,抽象的现代田园经济概念被激活,农村经济腾飞梦被决策者的创新精神书上了点睛之笔。

    绘制新蓝图 算好增收帐

    帕哈太克里,维吾尔语意为“水鸟栖息的地方”,是一片沼泽地。该乡自西向东倾斜,处于克孜勒和台里维曲克两河中间,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291.4米。因处于两河之间,受河水顶托,地表水和地下水相衔接,水源极其丰富。土壤以水稻土、潮土为主,养分含量很高。农田基本建设较好,实现了“地成方、树成行、路成网、渠相通、泉相连”的目标,为发展水稻种植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发展的路有千万条,但对于帕哈太克里乡而言,发展水稻产业是最切合题意的选择。今年,该乡立足本乡实际,种地先问“土地爷”,借助大地的赏赐,确立了依托水稻产业,发展绿色经济的工作思路,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9亿元,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12.64元,增长15%的奋斗目标。

    为实现奋斗目标,该乡通过规整条田,规范林渠,把万亩稻田打造成景区生态湿地;着力抓好无公害稻米基地建设,高标准开发大米深加工精包装,提升大米的品质和效益,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积极推进民俗生态旅游,改造河湖水系、保护自然植被,依托“古磨新村”,建设内容丰富的综合旅游项目,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村民主动参与,通过提供农家旅游,实现致富增收。

    为了不让定好的目标计划束之高阁,让农民天天能把计划看在眼里,搁在心上,体现在行动上。帕哈太克里乡的干部和住村工作组走村入户为农民算起了增收帐。干部入户算账就是要给农户算清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常规农业与高效农业、分散经营与规模生产三笔对比账,引导农户摒弃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经济意识,改变押宝种田、盲目跟风的经营现状,树立市场意识、效益观念。黄付银如是说。

    三笔对比账,帮助农户理清了发展思路。“多少年只管种地,哪管种啥东西赚种啥东西赔。通过干部帮我算账,算出了一年的收入情况,聊了些增收计划,我才知道种什么划得来,养什么来钱快,自己擅长做什么,以后应该怎么做了。”该乡农民阿不都热西提告诉记者。

    产业结构调整后,有些村民不仅已经有了市场风险意识,还积累了自己的经验。阿不都热西提以前也和许多农户一样,每年杂七杂八地种,到秋天一收获,也只能维持日常生活。今年,他积极响应乡上的号召,将自己的6亩地全部种上了水稻。今年,帕哈太克里乡水稻面积已翻了一番,由原来的6千亩增加到了1.2万亩。

    “我们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让散兵游勇聚指成拳,让单个农户以团体的力量抵御市场风险。”该乡主管农业的副乡长迪力夏提·赛义德介绍说,目前,乡上已在各村组建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开辟试验田 注入催化剂

    如何把科技种田推广到千家万户,进而带动土地丰产农民增收。帕哈太克里乡经过认真调研论证,提出了“政府建基地、基地带农户、农户连市场”的运作模式,破解“种植技术难、产品销售难”的办法跃然纸上。此举,如同催化剂,不仅增强了农民种植水稻的信心,还接受到了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种植技术。

    其总体思路是把水稻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作为引领和助推全乡农业发展升级的主推手,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以点带面,全面加快传统农业向有机绿色农业升级。通过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使生产、加工、流通、投资、经营管理、科研等各个主体融为一体,努力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以此带动水稻产业化发展。

    其目标是:通过3-5年的打造,让水稻科技示范基地带动全乡成为喀什绿色有机产品的重要供应地、标准化生产的样板地、生态农业的示范地。

    该乡2110亩水稻科技示范基地,充分展示了具有帕哈太克里地域特色的农业技术成果、生态耕作模式、农业品牌价值和市场综合效应,提供农业新技术推广平台、提供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示范、提供农民增收致富手段,为该乡由“水稻之乡迈向喀什有机绿色大粮仓”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为支持有机水稻基地建设,该乡实施六项工程予以保障。他们对全乡耕地和水稻生产用地的土壤及水源全面进行检测,全方位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使之保持在有机农产品生长所需求的品质值范围内;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建立基地档案,进行登记管理;培养水稻种植人才,推广健康栽培技术,达到农户每家都有一名种植的行家里手;综合防治病虫害,优先选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提倡使用可降解投入品,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投入品;严禁化肥在生产区运输和使用,只许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发展畜牧养殖73920万头(只),为基地提供肥料;以基地和农民协会等为单位,积极申报注册商标和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以注册商标和产品认证为手段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随着“催化剂”的不断注入,第一块“试验田”示范带动,让该乡农民种植水稻的热情空前高涨。该乡尤喀克帕哈太克里村现年59岁的支部书记达吾提·艾山是自治区劳模,他因种植水稻每亩比别的农民能多产100公斤,被农民誉为“水稻能人”。今年,他将自家连同承包另外两家村民的30亩地全部种上了水稻。

    达吾提·艾山说,往年他种植的水稻每亩地产出500公斤纯大米,今年的产量再增加10%不成问题。仅一茬水稻,他就可以收入9万元,等水稻收割后,就再种一茬小麦。

    农业+旅游 照亮新里程

    依托1.2万亩稻田,发展观光农业;改造河湖水系,保护自然植被,发展生态旅游;依托“古磨新村”,建设内容丰富的综合旅游项目,组建农家乐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村民主动参与,通过提供农家旅游,实现致富增收。今年1月8日,黄付银在帕哈太克里乡十一届五次党委(扩大)会议上响亮地提出。

    言出行,行必果。该乡按照既定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和观光农业,构建生态园与现代城市和谐共融的新型城乡形态。围绕克孜河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环境,打造克孜河景观带,加快沿岸开发建设进程,将帕哈太克里乡打造成西部明珠城市的“都市绿肺”和后花园;依托帕哈太克里优质生态基础,通过条田归并、清除杂树、完善渠系,在南环城路两侧实施土地流转,实现集中耕作,发展优质高效观光农业,打造自然田园景观;利用天南维曲河天然水系,在有条件的区域挖掘休闲旅游景区,改造沿河滩涂,利用丰富水源,扩大水面,适度发展水产养殖、水上乐园;以民俗风情为基础,规划建设维吾尔风情小镇,打造集休闲、观光、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农家乐发展带;实施“生态细胞”工程,开展生态园、生态村建设,围绕农村路网、河湖水系打造绿色景观,形成多中心、多节点、网格化生态景观,努力把帕哈太克里打造成最具维吾尔风情的喀什旅游必游目的地。

    如今的帕哈太克里乡,集“苗木、碧水、绿洲、戈壁”为一体,三面环水,景色宜人,其独特的风貌向人们展示了一副塞外江南独有的秀美画卷。置身于帕哈太克里,人生的背景,人生的大意,人生的幸福,也就在这不言的风景中徐徐升华了。

    梧桐、白蜡等50余种,3600亩苗圃,镶嵌在大地上,如同喀什的肺叶,被人们誉为“天然大氧吧”。3400余亩经济林,让帕哈太克里“三季见花、四季有景”,美轮美奂、多姿多彩。如同绿色海洋一般的1.2万亩稻田,也成了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去处。夏日,站在稻田边,心儿会变得安静,没有那么的燥了。秋季,来到稻田,闻香味、赏美景,还可以让人们领悟到“胸怀若谷”的人生真谛。

    该乡古磨新村景区内,房屋建设充分保留了原生态的建筑风格,融入维吾尔民族风俗色彩,达到了素面朝天、返璞归真的效果。村内古磨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让你体验古人自制面粉的过程。此时,农家乐大院已经飘出了架子肉、烤鱼肉的美味……

    在游客的眼里,古磨坊边上的无名湖是最美的,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面镜子。在湖的周围,阳光斑斓的丘陵草原,远看是草,近看是花,流水叮咚,婀娜多姿。澄澈的湖水、澄绿的草原、澄蓝的天空,浑然溶成一体,一阵清风吹过,湖水兴奋地波翻浪涌。无名湖如同睡美人,躺在绿树繁花的怀抱之中,湖畔是花草的梳妆台,湖水是花草的明镜,大自然的情韵在这里聚集,洁净的思维在这里凝固。

    当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用流血的手指头为中国农村经济摁响了改革的“门铃”。今天,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正在为南疆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探索着另一条出路。他们的“试验田”,把农民春种秋收,夏锄冬储的“四季歌”改写成了一首“农旅一体化”的田园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