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静:农村建立就业技能孵化基地 助农民转型

30.06.2015  13:52
 

    6月10日,在和静县夏尔布鲁克村就业技能孵化基地,村民阿依努尔·木沙正在将花苗移入花盆。

    6月10日,在和静县夏尔布鲁克村就业技能孵化基地,导师木沙·阿吾提正在和学员阿依努尔·木沙一起给花苗浇水。

    天山网和静讯(记者庞雪芳摄影报道)阿依努尔·木沙跟着师傅学习种花已经一个月了,看着花苗渐渐长出了绿叶,阿依努尔·木沙的心里也长出了一个目标——明年自己也要盖大棚,转型做大棚里的农民。

    6月10日,在和静县和静镇夏尔布鲁克村的农业技能培训和技术孵化基地,29岁的阿依努尔·木沙正在和其他村民一同将肥料配入土壤,并将将育好的花卉苗移植到营养包。她们的导师木沙·阿吾提就在一旁指点技术要领,一起动手掐掉营养包中的冗枝。最近一个月,阿依努尔·木沙都在温室大棚里劳作。

    在住村干部们周转房的旁边,就是今年新建起的两座大棚,专门用来培养掌握大棚种植技术的村民。今年2月底,巴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第二批“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组进住和静县和静镇夏尔布鲁克村后,结合村民需求,依托自身优势,在村里建起了农业技能培训和技术孵化基地,将其作为服务群众和推进去极端化的工作抓手,筑起了村民安居乐业的新路子。

    阿依努尔·就外出开车打工,阿依努尔·木沙留在家里种地、带孩子。得知村里有个培训基地后,阿依努尔·木沙没有犹豫就报名了。

    “我们村也有人种植大棚,比种地赚钱,我就想来学学技术,争取自己也种植大棚,改种大棚蔬菜或者其他作物,增加收入。”阿依努尔·木沙说。

    和阿依努尔·木沙有一样想法的还有木沙吾尔,“在大田里顶着烈日干活很辛苦,皮肤都晒得黑黑的,在大棚里劳动还能免去日晒之苦。”爱美的木沙吾尔带着羞涩补充说。

    夏尔布鲁克村的农业技能培训和技术孵化基地里的两座技术大棚是住村工作组投资近30万元建成的。工作组一住村,就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这个村人多地少,产出低、收入薄,村民期望通过掌握新型农业技术增收致富的愿望非常强烈,但苦于身无特长,就业空间相对狭窄。住村干部将村里的情况总结为一句顺口溜:“同是一块地,种了几十年,兜里没有钱;如今要致富,必须转思路,关键要技术。

    在听取了部分村民的意见后,工作组与村“两委”提出了通过技术培训开展“造血式”扶贫帮困工作的设想,并报镇党委同意,开始实施农业创业技能孵化培训试点工作。技术孵化基地首先是建设两座现代设施农业大棚,村民们自发地来到工地,与施工人员、住村干部一起建设,不少周围的村民还从家里带来沏好的茶水送到了工地上。4月15日,两座大棚建成使用。

    本着抓长远、管长效的考虑的“好事让基层组织办、好人让基层干部当”的理念,工作组将大棚交由村集体所有,管理和运作由村“两委”全权负责。村委会推荐选聘了4名本村长期种植大棚技术扎实的村民作为“农民导师”,向8名具有种植大棚意向的贫困家庭成员传授技术。这两座大棚今年将由“农民导师”带领受训学员种植5万株菊花、一品红等花卉,工作组还帮助联系了销路。大棚的收益,除一部分上交村集体提留外,其余归“农民导师”所有,“农民导师”每培训一名学员还可每月还可得到100元培训补助,既调动了导师积极性,有缓解了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矛盾。

    夏尔布鲁克村党支部书记阿不都拉·热合曼说:“两座大棚交给村集体,不仅让村民可以就近参加免费培训,还可以每年给村里增加1.2万元集体收入。村集体有了钱,就有能力给老百姓办实事,这样我们村干部讲话也硬气了。

    此外,工作组还让出了住村干部周转房,设立和静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基地,作为技术孵化基地的组成部分。目前,这里已经开展了针对村里年轻人的就业技术实训工作,并先后举办了电焊、农机维修、民间手工艺品制作等技能培训。

    巴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住夏尔布鲁克村工作组组长翟庆核说,建立就业技能孵化基地,将通过辐射带动,把全村、全镇乃至全县的有有学习实用技术和创业意愿的农牧民全部“孵化”成有技术、有能力致富、具有现代文化的新型农牧民,形成一种“技术棚化效应”。在他看来,“技术棚化”会让村民走向安居乐业之路,构建平安和谐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