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地区:生态农业异军突起 民生建设普惠百姓

28.07.2015  13:42

    在和田地区,细心的人们都会在不断改善的生活中倾听到经济发展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据统计,去年和田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GDP)198.44亿元,同比增长11.6%;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68.1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8.61%;全地区8个工业园区入驻企业475家,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7.58亿元,带动和促进8000人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2.72万人。

        和田地区经济大踏步发展带给各族群众的是扎扎实实的生活质量提升和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2015年4月25日,新人参加花车巡游。当日,“为爱携手情定洛浦”艾德莱斯丝绸之乡集体婚礼在洛浦县人民广场举行。百对新人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步入婚姻殿堂。

        生态农业跃上新台阶

        新疆日报讯(记者陈晨 崔志坚报道)新疆和田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

        近年来,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和田地委、行署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发展上求突破。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以发展效益农业为主线,确保粮食安全,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2014年,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251.65万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31.38万亩、玉米播种面积108.35万亩、水稻面积11.92万亩;林果面积263.53万亩。一些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仍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构筑了产业发展新优势。2014年,全地区特色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总产量29.89万吨,产值7.97亿元,纯收入6.54亿元,亩均收入2228.86元,同比增加106.56元。

        为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和田地区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认证体系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积极开展农业新品种、无公害农业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普及工作,并开展农业名牌创建和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全地区涌现了一大批绿色农产品,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步实现了基地培育品牌,品牌带动基地的良性发展模式。到2014年,全地区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9个,产品53个,基地建设面积累计达到126万亩。制定粮、瓜果、蔬菜无公害生产地方标准13项。申报农产品地理标识保护品种4项。创建新疆名牌8个,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1家,认证的绿色产品3个,有机食品9个。和田的“安迪尔”牌甜瓜、“玉河牌”棉花、“维吾天力”管花肉苁蓉系列产品、“沙漠香魂”玫瑰花茶、“纳克西湾”牌地毯、“皮雅曼”石榴酒等等品牌产品均已让消费者耳熟能详。

        2013年以来,和田地委、行署提出“民族团结、扩大就业、防沙治沙、脱贫致富、新型城镇化”五位一体嵌入式发展思路,坚持先行先试,积极推进和田市团结新村、和田县和谐新村设施农业发展,共投入资金4亿多元,新建集中连片高标准温室大棚812座(和田市212座、和田县600座),并配套建设住房、果园、饲草料地等设施,完善水、电、路、防风林带等基础设施,实现每户一座棚、一群畜,农林牧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新村建成后按照民汉1:1的比例入住,各组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相互交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初步建立“民汉混居、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

        在和田县英阿瓦提乡的和谐新村里,谁都知道村民阿布都米力克·阿布都拉博斯坦是种菜能手白万柱的结交对子。记者看到,正在大棚里育菜苗的白万柱对阿布都米力克说:“你去年大棚才挣了1.5万元,我今年让你翻一番!”乐得阿布都米力克合不拢嘴:“我相信你的实力!

        和谐新村党支部书记万世清介绍,今年新建的600座温室大棚也都是这样情景,每一户民族户都有一户汉族种菜能手帮扶。

        和田市团结新村、和田县和谐新村设施农业发展新模式辐射带动了其他县市“嵌入式”设施农业发展。上半年,各县市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和对口援建资金,纷纷开工建设温室大棚3063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