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民族465户居民在和田县组建新“家”——走进沙漠边缘的和谐新村

09.02.2015  14:43

   在和田县打工快十年的甘肃籍农民胡小翠在县高新农业经济新区有了一个新家。“今年,一家5口终于团聚了,我们要过一个热闹年。”满足的神情荡漾在她脸上。

      2月5日,在和田县北部连绵的沙漠边缘,记者看到一个刚“生长”出来的小村庄——和田县和谐新村。干净宽敞的混凝土马路,两边搭建的葡萄架蔓延上百米;600套农家小院,墙壁上画有醒目的农民画;过往的人们笑容挂在脸上,认识不认识的都友好地打招呼;村庄的旁边是600座新建的蔬菜大棚,里面西红柿、辣子、萝卜等蔬菜郁郁葱葱……

      新村坐落在和田县高新农业经济新区,465户居民都是去年12月1日乔迁过来的,在这里组建了一个新的大家庭。他们由6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238户,维吾尔族219户,回族、苗族、藏族、土家族共8户。他们是从8000名报名人员中选拔出来的,多是周边的村民,或是在新疆长年打工、创业的农民工,还有专程来此准备创一番事业的有志之士,其中一户是从四川来的硕士研究生的新婚家庭。

    新村负责人万世清介绍,为解决农民安居、就业问题,促进各民族互帮互助,营造和谐互处、合作发展的良好氛围,推进和田县设施农业基地产业化发展、集群发展,培育适应当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探索新形势下的新型农村管理体系,和田县在高新农业园区建设了和谐新村。

    胡小翠的新家,是占地一亩的小院子,一切都是新的。80平方米的屋子暖洋洋的。经过筛选,胡小翠一家成为新村的居民,户口即将从甘肃迁来。交了5万元,她就拥有了这套住房,还有一座蔬菜大棚、5亩果园。

      她的二女儿和小儿子在外地上大学,放寒假后分别从江西和陕西赶了过来。过几天,在外打工的老公和在成都上班的大女儿都要回来。“4年了,一家人没有团聚过,今年可以团聚在和田新家。”儿子柏方平说。

    和谐新村是2014年初开始建设,共分三个阶段建设,计划投资2.64亿元,开垦6700亩沙漠土地,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建设: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通达的基础上,建600套住房、600座大棚。“接下来,我们要建学校、幼儿园、市场、气调库等相关设施,并完成3000亩林果基地和养殖基地建设。”万世清说。

      不同民族的群众入住新村后,彼此相互包容、相互支持。胡小翠的邻居吐尔逊托乎提·艾合买提是从和田县布扎克乡巴斯村搬到新村来的,虽然没有种植蔬菜的经验,但他相信在邻居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自己很快会学会的。

    和田县巴格镇尼向达村23岁的买买提阿卜杜·托乎提在新区10个大棚试种了辣椒,已经上市1个月了,隔几天就能采摘一次。“昨天卖了350公斤辣子,2000多元钱打进了腰包。一个大棚,一季蔬菜收入1万元不在话下。”他充满自信地说。

    据介绍,新村将以特色林果、设施农业、特色养殖、沙漠产业为基础,引导群众成立农副产品产销合作社、劳务合作社等各类经济合作体,形成生产、包装、加工、保鲜为一体的新型产业链,确保村民实现持续就业、增收,引领城镇化建设。

   “我们将利用节水灌溉、防沙治沙等技术手段,在沙漠筛选和培育农业新品种,推进沙漠产业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万世清说,“今后,这里将成为和田县人均收入最高、示范带动最强的和谐新村富裕村。”(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