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图壁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多举措拓展新职业

09.06.2015  12:39
    第一季度,新疆呼图壁县新增长期转移就业153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

  据测算,2015年呼图壁县计划新增农村劳动力长期转移2800人,预计仅此一项可增收7115万元,实现农牧民人均增收达890元,为全县农牧民增收1300元目标的68%。

  作为全国劳动力转移示范县,新疆呼图壁县始终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树立“转移就业脱贫,劳务经济富民”的理念,积极组织发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培训、就业和劳务合作社等方面着手,全方位推进,取得了显著效果。

   增强技能培训到家

  家政服务、民族刺绣、建筑技能培训班等,任君选择,保准可以掌握一技之长,迈向勤劳致富的道路;农家乐、创业培训班等,敞开大门,期待有志之士加盟,圆了当老板的梦想……

  这是2015年呼图壁县为农牧民开出的技能培训科目,也是该县为提高农牧民技能、增加创收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呼图壁县农牧民技能培训犹如阵阵春风、缕缕细雨,浸润着农牧民的心田,激发着广大农牧民开拓创收的热情。2015年,该县以第三产业和相关特色产业为重点,把技能培训工作办到老百姓的家门口。截至目前,开办中式面点师、园艺工、家政服务员、机绣工等培训工种18个,受训人数总计2078人。

  记者在县城新威市场和中亚市场了解到,从事刺绣的哈萨克族妇女现在越来越多,刺绣成为她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这得益于该县实行的技能培训。恩特玛克以前也会一些刺绣,但只是业余爱好,正是参加了“科技之冬”等活动,经过老师手把手地培训,才掌握了编织、刺绣等技术,拥有了一技之长,成为了刺绣能手,吃起了“技术饭”。

  据了解,呼图壁县依托四个“平台”,加强技能型人才培训。他们依托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展“规模化”培训;依托技能型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开展“作坊式”培训;依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开展“网络式”培训;依托“农村大课堂”,开展“田间地头”培训,形成了处处有培训,人人能培训的局面。

  如今,该县与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以县职教中心为基地,依托职业技能培训单位,辐射带动各乡镇、村开展规模化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把摩托车修理店、装潢店、电器维修店等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确定为农村实用人才实践锻炼点,按照一户技能型个体工商户带1—2名学徒、一家私营企业带4—6名学徒的标准,签订培训合同,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目前,技能人才实践锻炼点共有15个,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300余人。

  呼图壁县县长郝拥军说,今后将继续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将就业、农业、妇联、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的教育资源和培训资金有效整合,有的放矢地开展定点、定向、定单、点菜式培训,不断提升农牧民的技能,拓宽他们增收的渠道。

   农企“相亲”就业多元

  求职者往返于各个招聘点之间,咨询、登记,寻找适合的岗位;招聘者送走一批又迎来一批,介绍、登记,忙得不亦乐乎;3000余位农牧民寻找就业机会,510人达成就业意向……

  这是近日发生在呼图壁县“五一”劳动节专场招聘会上的一幕,也是呼图壁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果的一个缩影。

  与新疆宇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了就业意向书后,该公司把二十里店镇二十里店村村民阿娃尔古丽·阿不力米提等人专门拉到公司来参观,让他们到车间、食堂、宿舍等地仔细观看。“可以呢,挺干净的,我很想在这里干活。”阿娃尔古丽说。

  近年来,呼图壁县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树立“转移就业脱贫,劳务经济富民”的理念,积极组织发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据呼图壁县劳动就业局书记柯云介绍,该县把每月15日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招聘交易日,着重抓好专场招聘会活动,为企业用工需求和有意愿求职的农村劳动力搭建人力资源交易平台。截至目前,举办“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5次,企业对接会3次,参与招聘会的企业达70余家,岗位涉及养老护理、机械、电子、化工、纺织等工种,应聘人员5000多人,与企业达成意向1000余人。

  同时,该县认真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企业用工对接工作,开展“镇企结对”运行机制,建立劳务输出与接收安置基地,实行跟踪维权等服务,架起劳务合作桥梁。

  例如,工业园区、苗木园区与五工台镇、大丰镇、二十里店镇等举行了多次企业用工洽谈会,召集16家重点企业和5家劳务合作社进行了用工对接座谈,并与10家企业签订了长期用工合作协议书,在3家企业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安置基地并挂牌。截至目前,各企业已经招收本地农村劳动力310人,完成产业工人转移计划的31%。

  另一方面,呼图壁县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动态信息,使企业尽可能吸纳本地劳动力,重点加强了信息平台建设。他们通过信息平台,为广大劳动者及用工单位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就业服务,架起了供需双方的沟通合作桥梁,形成了新的劳务合作模式。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快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体系建设,将劳动力资源与自治区、昌吉州用工需求库对接,实现用工需求信息发布全覆盖,提高劳务输出效率。”郝拥军说。

   搏击市场合作发展

  过去是独自闯市场,现在是抱团发展;过去是小打小闹,现在是“团队”运作;过去是无名无号,现在是品牌培养……

  这是呼图壁县今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对比,也是劳务合作社带来的变化。

  从呼图壁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历程看,三十多年来经历了由“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再到“在家门口打工和创业”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收入中的农业收入比重在下降,对土地的依赖性在减小,农民收入也走向多元化。特别是,劳务合作社的兴起加速了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呼图壁县各乡镇因地制宜,培育各具特色的劳务合作社,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新的职业上去,打响家政、月嫂、餐饮、运输、物业、苗木、葡萄种植保鲜等劳务输出品牌,交通、住建、林业、农机等相关部门包扶合作社,使合作社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劳务合作社面向市场,通过技能化包装,市场化营销,以合作社的名义对外承接各项业务、提供劳务服务。

  2014年,呼图壁县针对土地流转面积达20万亩,牵涉到农户7500多户3万多人的现状,将农村富余劳动力集中起来,组织成立了劳务合作社,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这些合作社由各个乡镇牵头,根据自身特点,打造符合本乡镇实际的品牌劳务合作社,主要形成了四大品牌,即五工台镇的葡萄产业、二十里店镇的苗木花卉产业、呼图壁镇和园户村镇的家政(月嫂、养老护理)业以及二十里店镇、大丰镇的建筑产业品牌劳务合作社,都是一批带动能力强、运营良好的示范劳务合作社。

  截至目前,呼图壁县建立农民劳务合作社38家,其中苗木花卉劳务合作社6家,建筑劳务合作社5家,家政劳务合作社3家,葡萄产业劳务合作社2家,其他劳务合作社22家,培训农村劳动力5.8万人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8万人次,实现转移创收2.5亿元。

  2015年,呼图壁县将继续加快转移劳动力步伐,新建劳务合作社30个,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创业示范园6个。3年时间内,呼图壁县将基本实现农村劳务合作社覆盖各村,逐步使农村劳务合作社成为农民学习培训、就业创业、自我管理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