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援疆夫妻携手筑梦新疆边陲

18.11.2016  04:05

  刘冰儿时听伯父刘思业说的阿勒泰——是冬天零下40度的低温和超过1米深的大雪、是能把汽车的车漆刮掉的大风、是寸草不生的茫茫戈壁,是从来都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地方。

  “我的伯父刘思业1968年大学毕业就在阿勒泰的可可托海工作,在那里一直工作了30年。”刘冰说,“30年,他们那一代人见证了阿勒泰的变化、见证了新疆的日新月异。

   圆了儿时的梦

  刘冰和丈夫韩庆国是吉林化工学院的汽车专业教师,听说学校需要选派教师到阿勒泰支教,刘冰报名参加了,家里的亲人、身边的朋友都感到疑惑与不解。

  “那么远还要带着孩子,那边的教学质量不如吉林,会耽误孩子的。”她的母亲极力反对。

  “儿时的印象让我对阿勒泰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30年的变化,阿勒泰又是一个什么景象?在这些因素的驱使下,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渴望,我想到那里看看。”刘冰说。

  2014年2月她和爱人带着正在上初二的孩子一起来到新疆北部的边陲小城阿勒泰,作为吉林省第二批援疆专业技术人才,开始为期三年的支教生活。

   用“小人书” 学习哈萨克语

  为了听懂哈萨克语,更好的进行教学,刘冰和丈夫打算学习哈萨克语。

  她和丈夫特意买了哈语教材,哈萨克族的老师都会认真教她说哈语。她指导的一位来校实习的哈萨克族大学生哈孜依扎,送给她一张小学生学哈语用的字母表,每天上班,她都要跟她念一遍。

  教务科的米娜老师把她女儿小时候的哈语“小人书”也给了刘冰,让刘冰夫妇从简单的故事学起。

  上课时,学生也会教她们说哈语,甚至坐校车去食堂吃饭时,哈萨克族老师们也会跟刘冰说哈语。

  连学校的门卫哈萨克族大哥每次见面都会教刘冰夫妇说几句哈语,他们发音准确时,门卫大哥会竖起大拇指说:“加克斯”(哈语:好);他们要是发音不对时,门卫大哥也会不厌其烦的给他们纠正。

   来自东北的“女汉子

  刘冰和丈夫到阿勒泰地区职业技术学校不到一周就开始了教学工作,他们利用晚上的时间备课、写教案、做课件、辅导孩子、熟悉学校的教学制度、学简单的哈萨克语,就这样度过了援疆的最初的日子。

  刘冰担任学校汽车教研室主任之后,主持汽车专业自治区精品专业的申报和建设工作。经过了二十天的加班工作,她带领汽车专业的7名教师完成了精品专业的申报工作并成功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的答辩,为学校争取到了20万元的建设资金。

  为了改变学校汽车专业的落后的教学模式,刘冰通过对阿勒泰地区汽车维修行业、企业的调研,撰写了《阿勒泰地区中职汽车维修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重新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创新了汽车专业“双元主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援疆期间刘冰夫妻两人共指导教师开发了6门汽车专业课程及3门机电专业课程,提升了阿勒泰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教研、教学能力和水平。

  工作中的刘冰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做不好就重做,同事都戏称她是“来自东北的女汉子”。

  “援疆不是来做客的,更不是来旅游的,我们应该在祖国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沿着我伯父那一代的‘援疆人’的足迹,建设我们的大美新疆!”刘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