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台县:木蒸笼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贺天海

13.04.2015  12:15

  奇台不产竹,所以聪明的匠人用杨木、松木制作蒸笼。而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这种蒸笼已很少见。近日,笔者听说奇台县杨家笼铺的制笼工艺已经被自治区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制作的木蒸笼美观耐用,受到区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4月的一天,阳光明媚,笔者慕名来到杨家笼铺的手工艺唯一传承人贺天海家。贺天海家住奇台县奇台镇东关街砖窑北巷,是一个大院子,南面是住屋,北面是三间工房,贺天海就在这里制笼。

  今年51岁的贺天海,中等身材,一看就是个精明能干之人,干起活来手脚利落。贺天海制作木蒸笼20年了。笔者看到,他挥刀使锯,从容不迫,当真称得上是运斤成风。

  正忙着干活的贺天海边干边给笔者介绍说:“我们杨家到奇台做笼有100年的历史了,我的外爷爷从山西1931到奇台来的,到奇台来开始收徒弟,先后收了十几个徒弟,我的老父亲是第二代传承人,我初中毕业以后,没事干了,进了木笼厂,当时学手的呢,一学出来单位倒闭了,自己就开始干,我是第三代传承人。

  贺天海继承的这套制笼技术非常复杂,从选料到制作成功有11道工序。它们是:选料:选上好的白松做原料。改料:改成六毫米薄的木板。截料:按制笼尺寸的大小,截成长短合适的板子。刨光。浸泡:把木板浸湿,然后码起来捂软。压圈:把捂好的木板放在一个特制的工具——“瓦子”上,下面架上火,一边烘干,一面往下压,使木板变成圆形。配图:把压好的木圈一层层套起来,晒干成型。砌筒子:把配好的圈用藤条连起来。上子扣:在圈里面加上上层和下层合拢的子扣,外面还要加两道箍。穿撑:在圈上打眼穿两道木撑。铺齿子:最后在圈内铺上一道一道的木条,叫笼齿子。至此,一层笼就算制成了。

  贺天海说:“现在用笼人又开始多起来了,因为农村的人、住楼房的人,昌吉、乌鲁木齐新疆各地的,还有甚至口里的,都买来的呢,所以我们现在还得干。

  贺天海说:“我们这个笼,做工都是上百年的历史了,纯手工做的,几乎80%都是传统手艺,得手工完成,所以现在工价也高的很,做一副笼也得几天,所以价格也贵的很。

  贺天海传统的蒸笼以木片、木板为主料,麻纸红藤或棕绳为附料,采用绑接法制作,因为制作过程比较繁琐,一位有经验的匠人要花上半天时间,才能制作一套好的蒸笼,现在很少有人去学。

  贺天海说:“我传承了杨家的木笼,我现在是昌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笼现在奇台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这个笼蒸下的馍馍透气性好、煊,所以深受城乡群众的喜欢,来自新疆各地的人、甚至甘肃口里的,回家的时候都到我们家来买这个木笼,所以现在我也50多岁了,再干上几年,也许这个笼失传了,这个行业再没有继承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