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记民族团结模范皮山县固玛镇设施农业技术员谢宝林

12.06.2015  13:48

  盛夏时节,从皮山县城赶往固玛镇,路旁的白杨树在风中摇曳。在固玛镇政府一座大棚旁,记者看到了谢宝林。
  
  谢宝林中等身材,走路做事很利索,晒得黝黑的脸上戴着一副近视眼镜。他额头上流淌着汗水,挽起的裤腿上沾满了泥土,一看就是在大棚里干了很长时间的农活。
  
  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哪也不去了
  
  谢宝林是土生土长的“疆二代”。1990年8月的一天,他看到邻居背着一大袋青辣椒赶往巴扎上卖,那时候的辣椒一公斤54元。谢宝林从中发现商机,当年10月,他就承包了3个大棚。他买来各种大棚种植书籍,白天晚上摸索研究大棚种植技术。经过几年的学习、实践,他的技术渐渐成熟。
  
  2002年,他被固玛镇聘为蔬菜种植技术员,他的维吾尔语也是从那时“拉草帘子”开始学起,现在,他能说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
  
  当有人问他有没有想过回山东老家,他坚定地说:“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老家房子潮湿,我睡不习惯。老家没有烤肉,也没有抓饭,我和妻子都不习惯。”2012年春节,谢宝林回老家看望母亲,在家呆了10天,他再也呆不下去了,身上长满了红疹子,妻子朱小平笑呵呵地说:“在老家可把我们馋坏了,到乌鲁木齐一下飞机,我和老谢两个就跑去吃了些烤肉、抓饭,还是咱们新疆的饭香。”
  
  走进谢宝林的农家小院,几个巴郎坐在院子里玩“打格格”游戏,村民阿布力克木•喀迪尔正坐在院子里等谢宝林回家,问他大棚浇水的问题。
  
  拉下脸说他们,是为他们好
  
  2003年,村里有很多年轻人和中年人跟着谢宝林学习大棚种植技术。一样的地,一样的棚,谢宝林的菜总比别人的品相好,收入也自然高。固玛镇散加村的阿不力米提•马合木提一直在外打工。2006年,他看到谢宝林种大棚效益好,就下决心跟着学大棚种植技术,浇水、施肥、控制温度等,别看种大棚简单,实际上稍微一不注意,就会造成菜苗死亡。阿不力米提跟着谢宝林学了整整3年。“我师傅在大棚种植上可细心了,我有时候粗心,师傅就会训我,我也会生气不理他,但我知道师傅是对的。过一会,师傅看我改正了又笑呵呵的。”阿不力米提说。
  
  2009年,阿不力米提有了自己的大棚,收入比谢宝林的还要高。谢宝林说:“看到他们一个个技术好,收入高,我心里也高兴,有成就感。在学技术上,拉下脸说他们,都是为他们好!”
  
  固玛镇欧吐拉喀什村的阿布力克木•喀迪尔至今也忘不了2003年6月的一天。原来,谢宝林刚刚到村里,在种植技术上有些村民还不信任他,阿布力克木就是其中一个。当年,由于阿布力克木没有听谢宝林的话,没有控制好大棚里的温度,造成了辣椒、西红柿菜苗大片死亡。谢宝林将自己的菜苗分了一些给阿布力克木,使阿布力克木当年的损失降到最低。提起这事,阿布力克木就说:“那次给我的教训很大,从那以后我再也没犯过技术上的错误,非常感谢谢大哥。”
  
  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谢宝林和妻子经营管理着10座大棚,每年的纯收入至少也有10万元。虽然谢宝林富了,但他没有忘记乡亲们。他既重视宣传动员村民发展大棚,又重视经常到村民大棚里进行义务指导,从种到管到收,每一个技术环节,他都跑到、说到。这些年,他不知道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全村共有54座大棚,他都一一看过,有时甚至没时间去管理自己的大棚。
  
  如果谁家大棚里蔬菜产量不高,他比谁都急,除了手把手教种植、施肥、预防病虫害,还帮助村民选购化肥、种子、菜苗、棚膜等,在他的帮助下,村民的钱包渐渐鼓起来,为此,乡亲们还给他起了一个好听的外号“金宝宝”。只要提起“金宝宝”,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
  
  谢宝林的荣誉证书有20多个。这么多荣誉,有人认为他会很满足,谢宝林却说:“我一个人富不算什么,乡亲们一起富,才是我最大的荣誉。”谢宝林就是这样,一心想着用自己的农业技术带动更多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