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原创】切莫迷失在网络暴力的漩涡

22.05.2015  05:43

  狗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将狗与人之间的情感刻画到极致。我们身边不乏“爱狗人士”,有的甚至将狗看做亲人。为了保护“亲人”,他们据理力争,因此护狗的新闻不时见诸于报端。近日,“乌鲁木齐男子棒打小狗”事件受到全国网友关注便是一个佐证。

  “打狗事件”的起因,是护子心切的父亲棒打流浪狗,下手过重且情绪过激。事件被网友放到网上,短时间内迅速发酵,网络舆论的中心集中在两组吸引人眼球的字眼:暴力打狗,人肉搜索。

  事件中,人是强者,狗是弱者,弱者被欺凌,当然会引发人们的同情心与保护欲。于是,“爱狗人士”不依不饶:打出横幅声讨,跳上当事人车顶猛跺两脚;更有甚者,一些失去理智的网民上网进行“人肉搜索”,将当事人家庭地址、手机号、车牌号公布在网上。当事人真诚的道歉,没有为此事画上句号。因为在这场“网络狂欢”中,一些人不愿就此罢休,他们心中负面的情绪不愿离开这个情绪宣泄的出口。这些人隐藏在网络背后,把舆论场搞得乱哄哄的,在满足了心中的发泄欲之后又轰然散去,留下一个乱摊子谁来收拾,却不是这些人关心的事了。至此,一场护狗的善意之举偏离了理智的轨道,一起普通的民事纠纷被推进了无原则的网络舆论场。原本因狗而起的争执,发展成网友间的激烈骂战,演变为赤裸裸的网络暴力。

  在“打狗事件”的网络舆论场中,一些网友打着“爱心人士”的旗号,对“打狗者”极尽谩骂侮辱,甚至波及到当事人亲属和同事,还将这种泄愤视为“网络狂欢”。但是,这些人是否想过,你骂的痛快,表达了愤怒,考虑过对他人的伤害吗?任由网络暴力的漩涡将自己卷进去,最终必定成为罪恶的帮凶。

  在“打狗事件”的舆论场中,中间人的角色一直是缺失的,使得正确舆论导向的声音被淹没了。大家都在看热闹,却没有去关注事件背后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如何能置身于“网络暴力”的漩涡而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打狗事件”太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了。它告诉我们,面对一次次的网络“洪水猛兽”,不要失却了理智的判断力。要牢牢记住,无论是在自媒体还是任何场合,你对社会都有一份公民的责任,忘却了这一点,最终吃苦的必定是你自己。(本网评论员:徐录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