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60年·新疆记忆:一元卡拉OK唱响乌鲁木齐街头

18.08.2015  11:36
  上世纪90年代初,卡拉OK像一阵风吹到了边城乌鲁木齐。   近年来卡拉OK再现街头,不少人高歌一曲怀旧一把。百度

  夜市摆摊K歌狂欢开始了

  炎夏街头,傍晚时分,在乌鲁木齐的中山路夜市、五一路夜市甚至背街小巷,一套音响、一台电视机、几把椅子、三两个麦克风就是一处简单的街头卡拉OK场地,市民围着烧烤摊,吃着羊肉串,兴致来时则点上几首邓丽君、童安格、四大天王等明星的歌,在街头亮一嗓子。

  家住乌鲁木齐市幸福花园的王麟,今年48岁,聊起那时候的平民娱乐,他兴奋地说,上世纪90年代初,五一夜市还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卖炸鱼的、拌凉皮的、烧烤的摊主们开市摆摊,而卡拉OK摊的摊主们也纷纷冒出来,摆开桌子,放上一台显示器和播放器,桌边立一根竹竿挂一盏灯,几声吆喝,狂欢就开始了。

  “那时候就图个高兴,兴致高了几个人就去嚎几嗓子,当时自我感觉良好,后来听别人唱的那真是活受罪了。”王麟打趣的说,“围得人太多了,刚开始唱的时候感觉很丢人,有人唱得挺好,但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唱的歌跟伴奏不同步,想想也挺好玩的。

  一元钱就能亮嗓 还能交上朋友

  上世纪90年代,《甜蜜蜜》、《对你爱不完》、《小城故事》、《潇洒走一回》、《恋曲》等港台歌星的歌漂洋过海席卷了乌市大街小巷。

  在缺乏娱乐的年代,晚饭过后,有的居民就陆续往卡拉OK地摊处赶。当时谁要点歌必须倒带,也没办法选择歌曲顺序,画面模糊,音质也比较粗糙,但这也足以让市民们感到惊奇了。

  大家围成一大圈,好奇地盯着卡拉OK摊子,嘻嘻哈哈很是热闹。“那时我还在六中上学,家里每个月给我50元钱,其中包括伙食费和零用钱。唱一首歌1元钱,每逢周末,我就约几个朋友一起去街头K歌。”40岁的左海波说。

  “那时候唱歌还能以歌会友呢。”家住红十月小区的李志军今年47岁,那时候,他刚进入一家单位,一位女同事拉他去街头K歌,两人在摊主的撮合下合唱了一首《明明白白我的心》,唱得也是情投意合。

   卡拉OK摊一晚挣60多元

  今年48岁的王金雄如今已是一名建筑工地承包商,回忆起十多年前在夜市街头摆摊的经历还有些感慨。

  “那时候年轻也不知道干些啥,后来看到街头到处是摆摊唱歌的,我就跟兄弟几个在旧货市场买了一台二手电视和一套音响设备,摆卡拉OK摊音响很重要,当时一套音响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还得准备上几十盒磁带,供客人点歌。”王金雄说。

  “在那个年代,在厂里上班一个月也就300多块钱,我们摆摊从晚上8点多到第二天凌晨3点多,每天也能进账60多块钱,周末生意会稍微好点。”王金雄说。

  2000年以后,随着VCD和量贩式KTV的流行,卡拉OK碟片异常火爆。人们开始在自己家里唱卡拉OK,街头卡拉OK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记忆背景

  卡拉OK出现于1972年的日本神户,它的本意是“无乐队伴奏的演唱”。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国门打开,卡拉OK流入内地。一到夜间,一台电视、两个音箱、几个麦克风就摆上街头,露天卡拉OK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市民自娱自乐方式,一元钱一首歌。在一段时间里,露天卡拉OK,还成为男女恋爱交流的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豪华卡拉OK厅也越来越多,露天卡拉OK逐渐退到城市边缘地带。

   记忆风貌

  一整晚都在唱《花心

  “以前唱卡拉OK点歌要排队,还不能倒带,现在包厢式的KTV音响效果比以前好很多,触摸屏,点歌也比以前方便很多。但现在KTV里的点歌排行榜前10位,大半都是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歌曲。”乌市市民王麟说。

  王麟回忆说,炎热的夏天,到夜市上和好友吃着烤串,喝着卡瓦斯是最惬意不过的事,“那时候,我和哥们几个经常在夜市聊天,在夜市的空地上,总会有人摆着音箱吆喝,‘一元钱一首歌,一元一首歌啊’,大家兴致一上来,就去扯着嗓子唱。

  王麟说:“以前多是在电视里看见歌星唱歌,有一天自己成为唱歌的主角了,还不得扯着嗓子嚎啊,有的人来来回回就会那么一首歌,但就是这份记忆让人觉得弥足珍贵。

  左海波说,记得当时比较流行的歌曲有《花心》、《吻别》等。因为太热门,点播率高,往往一整晚都是不同的声音在唱《花心》。

截至10月底新疆市场主体达223.6万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任华、通讯员赵婷从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10月底,新疆登记在册市场主体223.中国新疆网
10月疆电外送新能源电量占比超三成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陈蔷薇从新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获悉:10月,我区疆电外送电量为76.中国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