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走遍南京 热心爱好者打造网络版“南京文物档案”

21.06.2016  06:55


主题南京”团队寻访古迹。老邵供图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从古至今,现存的已经列入保护的各类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多达2400多处。但普通市民所熟悉的南京文化遗产却总是不外乎中山陵、明孝陵、总统府等地。有一群热爱南京的普通网友,立志将南京所有的不可移动文物访遍,并且在网上一一标注,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醒人们去爱护、去了解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

我们身边藏着多少文物点

正在做这项工作的,是一个民间文物爱好者“主题南京”团队。其负责人老邵,是一个坚持关注、拍摄南京文物13年的普通市民。

老邵是四川人,因为工作的缘故定居南京,对于南京的文物,他有着特殊的感情,从2003年开始,他就利用闲暇时间,带着相机,骑着自行车去寻找南京的古迹,进行仔细的拍摄。

很快,一群和老邵志趣相投的年轻人聚集起来,他们常常一起外出“访古”,研究石刻、古建筑,并创办了“主题南京”网站。

老邵告诉记者,很多人的印象中,南京人虽然是一座古都,但看上去却不太像一座古城,很多文物在城市的建设中次第消失,令人叹息。不过,如果细细查阅资料,你会发现,南京城内城外,还是存在着很多文物古迹。

以记者单位附近的常府街为例,从复成桥路口到杨公井这段不长的街道,路两边就“隐藏”着福安里慰安所旧址、常府街30号陈立夫公馆、常府街24号古建筑、马路街32号34号民国建筑等多处不可移动文物。而常府街还仅仅是一条文物点不算多的街道。南京市文广新局文物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南京地区各个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加起来共有2426处!

呈现每一处文化遗产的全貌

如何让更多的南京人去了解身边的文物,老邵和他的“小伙伴”们很早就萌发了打造一个“南京文化遗产档案”的想法。最终,在大家的努力下,一个“金陵文化遗产”平台(http://map.talknj.com)初现雏形,并且于最近上线公测。

打开“金陵文化遗产”平台,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个特殊的百度卫星地图。图上密密麻麻地“拥挤”着数百个小圆圈图标。每个圆圈都代表着一个文物点,仔细看,圆圈各有不同,按照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等类别分成不同的几种。

记者随手点开一个图标。这是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图标点明其所在的位置“麒麟门外麒麟铺”,点击进去,有简要的介绍,“初宁陵仅存陵前神道两旁的天禄和麒麟石雕……两只石雕造型凝重、古朴,与汉代雕刻风格有脉息相通的联系。

介绍之外,还附上了爱好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两只石兽拍摄的照片,此外还有民国年间拍摄的这组石刻的多张老照片。

从文字、影像等多个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地呈现每一处文化遗产的全貌!”老邵说。

用这个方式向朱偰先生致敬

据了解,目前“金陵文化遗产”平台已经录入了五百多处南京的文化遗产,基本涵盖了南京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一处都有基本介绍、动态数据和影像信息。但和2426处的总数相比,“主题南京”团队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老邵介绍,除了他,团队中的“老王”、“三诸葛”、“瑶小八”等好友也参与了对文物的拍摄、标记工作,“但还远远不够”,老邵希望每一个热爱南京文物的市民都来参与这项工作。“这个平台是开放的,所有的人都可以参与,把自己对南京文化遗产的记录呈现在上面。”据了解,普通用户在这个平台上注册后,即可上传文物的老图片、照片、描述,将来还可以实现签到、纠错、提问等功能。

同时,老邵还在开发“金陵文化遗产”平台的APP版,将来市民将能够拿着手机,借助这个APP,随时随地在南京城里寻访文物。

主题南京”团队的成员,基本上都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朱偰先生的“粉丝”。上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海归”朱偰全面寻访、调查南京古迹,著成《金陵古迹名胜影集》、《金陵古迹图考》等著作。老邵表示,八十年后,他们追随朱偰先生的脚步,用互联网构建南京文物档案,向朱偰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