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下挖出南唐船形墓 墓主身份无法判断

20.04.2016  12:16

看看这座古墓的外形像不像船?

通济门瓮城考古中,发现了其船形瓮城的一只“”。“老南京”版随后采访专家,探讨通济门、水西门瓮城呈现“船形”的原因,可能和神秘的《易经》有关。

日前,一位南京考古界的学者在和记者介绍南京考古中的故事时提到,几年前,尧化门还发现过一座“船形”南唐古墓,其外形为何像船,还不能下完全肯定的结论。

南京发现的唯一“船形墓

2010年6月,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在对尧化门新尧新城地块进行考古勘测时,发现了一座南唐古墓,其外形呈现小船形,这在南京地区发现的南唐古墓中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例子。

南唐前后仅仅存在了三十几年,且国力衰落。南京虽然是南唐的首都,但迄今为止,南京发现的南唐墓并不多,主要的就是小行五代墓、王继勋墓、尧化门烷 基苯厂南唐墓、祖堂山南唐墓等,专家告诉记者,这些南唐墓有单室墓、双室墓,甚至三室墓,但外形上像一艘小船的,仅有2010年发现的那座尧化门南唐墓。

据介绍,尧化门南唐墓是一座较为普通的砖室墓,墓室长约三四米,由青砖砌成,墓壁上有十二个小龛,被发现时,这座古墓已经被盗墓贼“光顾”过,墓中棺椁荡然无存,陪葬文物也大都被洗劫偷走。最终,在墓室内,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个四足青瓷香熏和一枚“开元通宝”铜钱。

墓主喜欢航海?不靠谱!

这座南唐墓的墓壁从两边朝中间收缩,恰似一艘小船的两侧船帮,使人第一眼看到,就认为它是一艘“小船”。

墓内十二个小龛也引起了考古队员的兴趣。一位考古专家介绍,“多龛”是南唐墓的一个特点。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古人员在发掘祖堂山南唐二陵时,也曾经 发现陵墓中有龛,放置十二生肖俑。专家推测,船形墓小龛中当年放置的就是十二生肖漆木俑,由于年代长远、南方潮湿,精美的漆木俑完全腐烂,一点痕迹都没有 留下。

当然,最吸引考古工作者的,是这座南唐古墓的外形,它墓室后半部形成一个弧度,恰似一艘船。这是怎么回事呢?有爱好者推测,墓主生前是一名渔民,或者热爱航海,不过这仅仅是猜测,而且不靠谱。因为无法判断墓主身份,考古专家没有办法作出明确回答。

船形墓”外地发现过不少

一位考古专家告诉记者,“船形墓”虽然在南京只发现过一例,但在江苏省内以及浙江、安徽等地还是出现过很多次,时间主要集中在涵盖南唐的五代时期。

记者了解到,所谓的“船形墓”,其实是专家对前宽后窄的弧长方形墓室的俗称,也有一些专家使用“壶瓶形”、“腰鼓形”的称呼,这种墓葬形制中晚唐至五代时期在江浙地区非常流行。

船形墓”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方形单室砖墓,墓室平面呈弧长方形,墓室右前向后逐渐变窄,墓顶为前高后低的券顶,以连云港发现的五代杨吴 大和五年太原县君王氏墓、常州半月岛南唐墓、浙江上虞驮山五代墓为代表;另一种是前室方形、后室船形的砖室墓,以扬州发现的杨吴寻阳公主墓为代表,和南 唐同样割据江南的另一个政权吴越国国主钱氏家族成员墓,大多是这种类型的船形墓,这些墓基本上都在浙江。

专家告诉记者,墓葬呈现“船形”,其实只是巧合,并不能印证墓主生前与船舶、航海有什么关系。通济门瓮城呈现“船形”,是有着深厚的寓意;但南唐墓呈现船形,并没有特殊的含义,很可能是墓葬形制演变中出现的巧合。

只有官员才能用上“船形墓

据介绍,“船形墓”的前身其实是起源于六朝时期长江下游地区的一种椭圆形墓葬,以江苏宜兴发现的西晋周处家族墓为代表。演变到唐代中晚期,发展为“船形”,五代时被频频采用,进入宋代以后逐渐衰落。

有学者对五代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墓葬进行过总结,提出其中蕴藏的规律:土坑竖穴墓,一般都是平民墓;前圆后长方形双室砖墓,可能是从北方迁移而来 的平民墓葬;船形单室砖墓,可能是中等官员墓;前室方形、后室船形的砖室墓,则可能是高级官员或者王室成员墓;三室墓和石椁墓,可能是王室成员或者帝王陵 墓,如南唐二陵。

根据这个规律,尧化门发现的南唐船形墓,虽然墓主身份无法通过出土文物推断,但很可能是南唐时期的一位中级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