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冬”带来丰厚就业红利

26.01.2016  13:49

  

十三冬”带来丰厚就业红利

 

        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25日体育专电(新华社记者 山珊)作为“十三冬”赛事主办地之一,位于天山脚下的乌鲁木齐县成了人们参与和观看雪上、冰上项目的必经之地。由此,“十三冬”也为最具地理优势的水西沟镇带来丰厚的就业“红利”。

  “160号村头第一家农家乐”、“49号回族人家农家乐”、“南山烧烤一绝”……还有点心、锅盔、酸奶,每每去往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在乌鲁木齐赛区的举办地——南山,人们都要经过一番口腹“折磨”。在这条必经之路的街道两侧,各式特色“农家乐”令人应接不暇。

  “每年这里的美食和美景都会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水西沟镇副镇长巧利凡·玛汗告诉记者,水西沟镇平均周末游客接待量达到两三万人次。而十年前,水西沟镇上的居民做梦都想不到能在自家门口靠经营“农家乐”发家致富。这里,是乌鲁木齐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见证者。

  从前,位于天山脚下的水西沟镇农牧民或耕作或养殖,户均收入不过七八千,家家日子过得紧巴。如何能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人们生活水平?这是困扰了大家很长一段时间的难题。

  2003年,乌鲁木齐县以水西沟镇上的方家庄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欲借助天山大峡谷和南山牧场等旅游资源大搞开发,引导当地农牧民因地制宜发展旅游服务业,尝试推行整村集中开办农家乐。

  但是,计划一出立即引来村民的反对之声:有些村民认为计划“听起来不错”但实际上“不靠谱”;有些村民担心自家旧房旧院拆了,重新分配新房新宅得不到地吃亏……总之,村民对这个计划不怎么“感冒”。

  48岁的海菊如今已是方家庄“农家乐”的典型模范代表之一,可在几年前,她也是这“不感冒”的村民之一。

  1989年,刚刚结婚的海菊一家四口靠着20亩庄稼地一年还能赚个三五千块。然而,随着一双儿女相继出世,即使勒紧裤腰带,还是不够养活这一大家子。于是,海菊两口子商量着在城里租门面开个凉皮店,但没过多久,生意就以亏本失败告终。丧气的夫妻俩又回到了村里另谋出路。

  “当时村里零星出现的几个度假村带来了不少游客,陌生面孔越来越多。”海菊说,这些去南山旅游的城里游客将度假村作为休息和补给的驿站。海菊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正式办起了“农家乐”。

  2004年,初具规模的方家村农家乐年接待游客突破5.3万人次。尝到了甜头的农牧民纷纷开起了“农家乐”、“牧家乐”,不仅提供民族特色小吃和民俗活动,还花心思将庭院布置成夏季纳凉的场所,供来往游客休憩玩耍。

  如今,海菊的生意越做越好,已经成为方家庄村农家乐的领头羊。她还常常带着镇上其他“农家乐”经营者一起去海南、台湾等地考察学习别人经营“农家乐”的经验与技术。2008年,水西沟镇获得了“全国百家特色乡镇”荣誉称号。海菊的“155号农家小院”也拥有同时能容纳400人的宴会厅,年收入更是达到了上百万元。

  在海菊等第一批“农家乐”经营者的带动下,村民开办农家乐、牧家乐的信心更足了。如今,水西沟镇已有325户农家乐和牧家乐,1.2万户居民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2015年水西沟镇接待游客超过了100万人次。。

  新年伊始,“十三冬”又带来了丰厚的“红利”。“十三冬”让八方宾客都知道了我们水西沟镇,新疆冰上运动中心距离这里只有1公里。到这儿来的人越来越多。8年前努尔孜依和丈夫在方家庄子村开了一家农家乐。去年12月,他们又加开了一间回族特色农家乐,两个农家乐能同时接待180多人。

  “今年滑雪、徒步的人远远超过往年,农家乐的生意直线上升,为了抓住商机我们又盘下了一家农家乐。”努尔孜依说,因为“十三冬”带来的东风,各行各业都充满了活力,牧民们的土特产供不应求。

  随着“农家乐”渐成规模,平西梁村等周边村落也借助农家乐发展起来。绿色有机无污染的蔬菜、水果基地应运而生,或供应农家乐,或售往城里各大酒楼。而利用丰富的冰雪资源和开阔的地势,投资者在南山周边开设六个民营滑雪场。而滑雪场里的雇员也大都是当地的农牧民。

  “‘十三冬’让镇上的各个农家乐都爆满。”巧利凡·玛汗说,“十三冬”带来丰厚的就业红利让农牧民更加有信心充分利用天然资源的优势发展旅游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