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援疆医生:为了维吾尔族患者挺直脊柱

02.11.2014  18:08
  

  9月28日,新疆喀什,气温微凉。

  艾拉江站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走廊上,这位维吾尔族汉子手抚左胸,向他见到的每一位广东共青团“健康直通车”志愿者服务队成员致谢。

  他的二女儿姑丽(化名),以及同病区的阿卜杜拉和阿依自木古丽在4天内都经历了一场改变人生的手术。手术完成3天-4天后,他们已先后走下病床走路。

  施予援手的,正是随服务队赴新疆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侧弯矫正手术”团队。

  9月24日11时20分,喀什一院二号手术室。

  中山一院脊柱侧弯中心医生杨靖凡手持“电刀”,手术台对面,站着中山一院脊柱侧弯中心主任杨军林。杨军林左方,中山一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舒海华正被血液回收机、监护仪、呼吸机包围着,头顶四周还有准备好的七八袋输液包。杨军林右后方3米外,中山一院脊柱侧弯中心医生邓耀龙在神经电生理监测设备前就座已定。

  “手术开始。”杨靖凡小心地将电刀贴向姑丽的脊背。

  来自广东的医生团队,齐心协力,在天山脚下,开始了一场复杂而神奇的手术。

  脊柱侧弯的13岁少女

  姑丽是一位13岁的维吾尔族少女,留着长发。她笑起来,眼波会向侧旁流去。两个月前,姑丽被发现脊柱有侧弯。“脊柱侧弯45度。

  9月23日上午,杨军林为姑丽的病情作出了要做手术的诊断。曾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多地学习回来的杨军林教授介绍,脊柱侧弯是一种致残、致死性畸形。脊柱侧弯分先天性和特发性两种,其中特发性占70%左右。即便全世界的骨科精英们都在努力研究,但直至今日,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发病原因仍未明确。可以明确的是,脊柱高度因变形降低,人体胸廓容积也会随之降低,由此造成对心、肺的挤压。最可怕的后果是,“很多病人最终会死于心肺功能衰竭。”杨军林说。脊柱侧弯虽然可怕,但杨军林表示,如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95%的人其实不需要拖到要上手术台的程度。

  对于即将到来的手术,姑丽似乎没什么概念,笑了笑说:“我不害怕。”侧弯超过40度一般就要进行手术。与姑丽一同被排进手术日程的,还有17岁的少年阿卜杜拉和27岁的年轻妈妈阿依自木古丽。

  手术团队在诊断、评估后,最终决定安排3台最急需也是最稳妥的病例进行手术--24日是姑丽和阿卜杜拉,25日是阿依自木古丽。

   骨科皇冠”:脊柱侧弯矫正术

  24日9时50分,艾拉江俯身亲吻女儿的额头,在医生核实病人信息后,姑丽被推进手术室。

  10时10分,望着四周冰冷的仪器和匆忙的医生护士,手术台上的姑丽有点紧张了。麻醉医生舒海华安抚她:“会有一点点痛”,一边慢慢地往姑丽手臂的静脉输液管推进麻药。

  41岁的舒海华在日本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负责组织术前准备和术中生命体征维系。实施麻醉和插好喉部导管后,他开始在姑丽的颈部做深静脉穿刺。

  与此同时,几个护士合着手在为姑丽插入尿管。生于1988年的年轻医生邓耀龙则专注地在安插着电极针。

  一个小时后,姑丽手臂外周静脉、动脉、颈部深静脉、咽喉等部位已安置5条管子,头、躯干、四肢插进17对、共34根电极。“嘴里是气管导管,颈部的管子用来补液,尿管导尿,电极用来监测术中的脊髓功能状态。”中山一院外科ICU副主任陈敏英向记者解释。

  11时10分,术前准备就绪。作为主刀医生第一助手的杨靖凡将电刀功率调整到位。杨靖凡的导师、50岁的杨军林套上两层手套,头顶一盏手术头灯站向手术台--这是一项被称作“骨科皇冠手术”的脊柱侧弯矫正术。

  姑丽的脊背被杨靖凡的电刀划开。对器械型号最熟悉的张林坐在手术台下手的器械台边等待指令,他身前布置着各式器械。上百枚不同型号的钛合金螺旋钉安静地躺着,透出乌冷的光泽。

  姑丽的整条脊柱呈现两道弯--从第二节胸椎起,偏向左,弧线收到腰椎,又向右弓出。为了将脊柱矫正,杨军林需要先在各个预先选定的椎节置入钉子。钉子尖一端是螺旋状,另一端带凹槽。置入完成后,再用金属棒连贯凹槽,以金属棒的力量将弯曲的脊柱扳直。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