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制定空气治理计划 申办冬奥助推APEC蓝成常态

09.01.2015  12:28

  1月6日,工作人员将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报告》搬进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新华社记者 张淼 摄

 

  1月6日,瑞士洛桑,北京冬奥申委向国际奥委会正式递交了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报告》。

  这份中文版约11.5万字的《申办报告》,集中体现了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三大理念、筹办和举办必备的愿望、条件和能力等内容,是北京申办冬奥会最重要的官方文件。

  场馆将被充分利用

  《申办报告》指出,北京如果获得举办权,2022年北京冬奥会又将创造新的奥运遗产。北京在申办之初即对奥运遗产进行科学规划,并将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全过程管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主要遗产将与地区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相契合。

  申办2022年冬奥会,北京奥运会的众多场馆将得到充分的利用。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首都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和云顶滑雪公园场地A、B等6个现有场馆,经过改造,即可达到冬奥会比赛标准。

  国家速滑馆、冬季两项中心和北欧中心跳台滑雪场、北欧中心越野滑雪场和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等计划为冬奥会新建的场馆,赛后规划为中国运动员训练基地、体育比赛场地和冰雪爱好者的乐园。需建成永久设施的奥运村和媒体住地,冬奥会后将作为酒店或公寓,继续服务于体育文化、旅游休闲等产业的发展。

  助推蓝天将成常态

  《申办报告》不仅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更是对人民实现中国梦想的庄严承诺。

  中国近几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步伐加快,在经济上突飞猛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空气严重污染等“负产品”。北京2008年奥运会以及去年年末举办的APEC期间,由于临时采取的多项管控措施,北京重现良好的空气质量,一度被人们称为“奥运蓝”“APEC蓝”。

  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人们更加渴望这样的“奥运蓝”“APEC蓝”成为生活中的常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申办2022年冬奥会将助推这一进程的实现。除了北京出台了一系列空气治理的措施外,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北京联合张家口的申办,都将把北京冬奥会的申办和举办植入到整体的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分工协作等战略布局中。

  《申办报告》把空气治理这一百姓的热切期待列入重点解决的问题。目前北京已经制定了空气治理计划。这个计划已纳入了《申办报告》。

  ■ 对话

  申办标识设计者

  设计到交稿只用半月

  以中国书法“”字为创作主体,北京和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标识表达了何种含义?设计中经历了哪些变化?近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标识的设计者——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林存真。

  汉字配书法展中国文化

  新京报:能解释一下这个标识的含义吗?

  林存真:主要体现两个含义:一个是中国元素,另一个就是冬奥会运动。我用一个冰雪运动员勾勒出一个书法的“”字,冬字下面的两点正好跟2022主办年份衔接起来。最上方“”字的一撇是一个运动员,下面就是滑道。

  新京报:为什么选择用汉字来展示中国文化?

  林存真:汉字配合书法,可以很好地展示中国文化的特色。在设计时,我们也看到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的会徽,他们是用韩文的“”字来表现的。但它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认识韩文的人就不明白其中的含义。我们这个汉字的“”,是由运动员和冰雪滑道组成的,不认识字的人也可以看出滑道。

  设计只用半个月

  新京报:整个设计用了多长时间?

  林存真:我们是2013年春节前,腊月廿八开的第一次征标会,要求我们大年初十就要交稿,时间非常紧张,大概也就半个月的时间。虽然时间很短,但我们也是经过无数轮的修改,最后报到中央层面定下来应该是在2014年3月。

  新京报:印象中还有哪些作品是比较有竞争力的?

  林存真:我记得有一幅设计作品一直跟我的PK,那个作品是用彩色的线条代表滑道,最后这些滑道共同形成一个“天坛”的外形。我认为那个作品也很不错,但它有一个不足,就是“天坛”只代表北京,但要体现北京和张家口共同申办,就有些不足。

  衷情中国文化

屏蔽此推广内容  新京报:此前,你设计的南京青奥会会徽,也展示了中国文化。你在设计时是不是特别衷情中国文化?

  林存真:是这样的。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就注意到,世界各国的优秀设计师都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那时我就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国设计师,就必须要懂中国文化,会展示中国文化。

  新京报记者 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