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助推地方各族群众脱贫 无私传技术深情满天山

02.12.2016  05:38
  寒冬已至,粮棉入仓。库车县玉奇吾斯塘乡的吾斯曼·阿吾提最近有点愁,回家的日子早就定下来了,他却一拖再拖,不愿离开一师七团。“这一年,我在七团管理棉花,不仅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技术,还挣了2万多元。我从来没挣过这么多钱,我不想走,想留在七团。”吾斯曼·阿吾提说道。

  今年,七团与玉奇吾斯塘乡签订了用工协议,有70名村民来到七团管理棉花,与七团群众一起劳动,共同增收。

  “在深化兵地融合发展中,带动兵地各族群众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兵团党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决定在绿洲大地久久回响。

  田地相连,水流贯穿,心手相牵,一直以来,兵地群众朝夕相处、真诚相待,同饮一渠水,共行一条路,亲如一家,在天山南北写下了一篇篇携手脱贫增收的动人篇章。

   互帮互助:脱贫增收路越走越宽

  兵团党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主动帮助地方各族群众脱贫,要突出南疆这个重点,做好帮扶工作,师团连各级要与周边地方县乡村结对共建,辐射带动周边地方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建设一批兵地融合扶贫脱贫示范样板,继续大力推进团乡共建,助推周边地方乡村实现整体脱贫;组织干部群众与周边地方各族群众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在深化兵地融合发展中,带动兵地各族群众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师的16个团场分布在喀什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14个县、市境内,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促使团场群众与地方村民有事无事常往来、大事小事共商量,结下了深厚情谊。

  2015年,三师图木舒克市开展以互助为形式、以互学共建为主要内容的“四覆盖、四促进”活动以来,各团场主动与地方融思想、融感情、融工作、融发展,带动各族群众同奔脱贫增收路。

  “玉米和小麦的产量提高了很多,再加上新栽的果树,今年的收入比往年提高了一大截。”疏勒县巴合齐乡七村村民买合木提·热合曼说起今年的收入,乐得合不拢嘴。

  买合木提·热合曼家有12亩地,种植玉米和小麦,由于缺乏种植经验,造成产量低、质量差、收入低,买合木提·热合曼家成为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三师四十一团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陈庆丰得知买合木提·热合曼家的情况后,专门到他家的地里查看了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为买合木提·热合曼制订了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案,并且经常到地里进行技术指导。这才让买合木提·热合曼尝到了丰产丰收的滋味。

  在喀什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草湖产业园内,16幢可容纳近1600人的宿舍楼已投入使用,首期30万锭棉纺织示范项目的第一批设备已经入厂。等到产业园内200万锭棉纺织项目全部投产、全产业链建成后,将为四十一团及周边的疏勒、疏附、阿克陶等地提供5万个就业岗位,解决团场和周边地方乡镇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来这里工作后,我已经给家里添置了洗衣机和冰箱,我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很多乡亲们也来到这里工作。”疏勒县沙依巴格乡的努尔比耶姆·肉孜说。父母常年患病,家里基本靠低保维持生活,努尔比耶姆·肉孜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大学毕业后,他被推荐到位于草湖产业园的一家公司工作,成为家中唯一有固定工资的人。

  “多亏了我的兄弟们来帮助我摘红枣,不到一个星期红枣就摘完了。”十四师二二四团的种植户余昆说道。

  余昆所说的兄弟们是来自墨玉县扎瓦乡的村民,阿布都科拉迪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家有4个孩子,但只有两亩地,生活过得紧巴巴的。每年红枣成熟时,阿布都科拉迪都会组织村里的年轻人到二二四团采摘红枣。他说:“在这里,我每天能采摘红枣30筐左右,每筐4元,干完这家的活儿,就去那家干。每年光是采摘红枣,我就能挣1万多元。

  二二四团是和田玉枣的主产区,每到红枣采摘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该团在依托红枣产业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以红枣为“”,与周边乡镇积极协调沟通,努力促成双方在劳务输出、技术示范等方面开展合作。

  “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近年,地方乡镇村民到兵团团场务工,解决了团场劳动力短缺难题,一些少数民族村民与团场群众成了好朋友,大家互帮互助,脱贫增收路越走越宽。

   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多年来,兵团坚持立足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发挥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的特殊作用,通过兵地融合发展使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守望相助,齐心脱贫、共同增收,不断用团结“䕐水”浇灌脱贫“”。

  2015年,一师十三团十一连职工尤良英与皮山县木奎拉乡达里格村的维吾尔族农民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之间互帮互助的亲情故事,传遍了天山南北,深深印刻在各族群众的心间。

  今年,尤良英把弟弟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的儿子亚森·麦麦提图如普接到了身边,教他现代化种植技术和农机技术。

  10多年来,尤良英用真心帮扶换来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一家的增收,两个人的“走动”让十三团与达里格村成为“近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兵地融合互助、携手奋进的赞歌在塔里木河古道传唱,在古丝绸之路上空飘扬。

  “我到一师一团拾花已经13 年了。老板魏佳敏对我像家人一样,13年来,每到春播、拾花阶段我都会过来帮助她,我们互帮互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叶城县的吐尔逊·艾麦尔说。

  带着“用世界上最好的棉花,做世界上最好的产品”的企业愿景,2010 年8 月,洁丽雅·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落户一师阿拉尔经济技术开发区。

  “工资待遇好,生活环境也好。洁丽雅是我们少数民族群众就业的好地方。”洁丽雅·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员工卡马里江·库尔班江说。

  在进入公司之前,卡马里江·库尔班江是一名农民,经过企业文化和专业知识培训,他已融入现代化工业生产中。

  卡马里江·库尔班江的选择影响了他周围的人。务农的姐姐、弟弟、堂叔等17名亲戚朋友被他介绍到洁丽雅·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工作。

  6年来,除了大量招收阿拉尔市及周边乡镇的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外,洁丽雅·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还与阿克苏地区的库车县、克州的阿合奇县、三师图木舒克市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

   技术指导:上门送脱贫“良方

  “今年的小麦能丰产丰收,多亏了七师的农业技术专家。”乌苏市皇宫镇沙枣林村的小麦种植户李宝存说。今年李宝存的小麦种植过密,暴雨过后,小麦倒了不少,没几天就引发了锈病,让他心慌不已。

  “针对锈病,你可以用药物防治,增加小麦的抗病能力,尽可能让倒地不严重的小麦‘站’起来。”七师一三○团的农技专家张茂生的一席话让李宝存吃了定心丸。

  为全面提高地方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帮助地方农民增收,七师向乌苏市农业局选派了两名高级农艺师,向乌苏市的16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各选派了1名农技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

  兵团先进的农业技术,常常会让一路之隔、一渠之外的地方群众羡慕不已。送技术上门,帮助地方贫困群众掌握技术,实现脱贫增收一直是兵团长期开展的工作。

  吐鲁番市艾丁湖乡农民长期种植棉花、小麦、高粱等效益不高的农作物,辛苦一年也挣不上多少钱。生活的窘困让这里的农民选择到十二师二二一团打工,补贴家用。

  艾丁湖乡的艾尼娃尔常常到二二一团职工葛留俊的地里打工。时间长了,他也想像葛留俊一样成为一名西瓜种植能手,过上富裕的生活。葛留俊得知艾尼娃尔的想法后,对艾尼娃尔说:“我来帮你,赔了算我的。

  初春,葛留俊来到艾尼娃尔的瓜地里,教他使用地膜保墒,还把从内地买来的西瓜种子赊给他试种。艾尼娃尔不懂如何定苗,葛留俊每天午饭后就赶到艾尼娃尔的地里帮忙。夏末,艾尼娃尔售完地里的西瓜,挣了几千元,他非要拿钱感谢葛留俊,可葛留俊说什么也没收。

  在与二师三十七团毗邻的且末县,提到三十七团一连党支部书记苟兴兵,许多维吾尔族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在团场工作20年来,苟兴兵热情地帮助周边地方维吾尔族群众,给他们送资金、送技术,帮助他们脱贫增收。

  苟兴兵曾请三十七团的农业技术人员给且末县琼库勒乡琼库勒村村民传授红枣树水肥投入、修枝抹芽、防治病虫害等技术。通过技术帮扶,琼库勒村村民的红枣树管理水平迅速提高,红枣单产由过去的100公斤至20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至4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