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新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

09.02.2015  11:37

  ■聚焦一号文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把“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作为今年推动“三农”工作的总要求。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改变从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扩展、减少农村的传统做法,而是把发展“新三农”作为新途径。

  首先,要大力培育职业化专业化的新农民。

  国际经验表明,繁荣农业农村必须培养一支适应信息时代的高素质职业农民大军。从国内来看,“谁来种地”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现实问题,需加大力度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的新农民。

  从2002年开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试点源于福建、宁夏等地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农村科技创业模式。目前,活跃在一线的科技特派员已超过70万人,覆盖了全国90%的县市。广大科技特派员在实践中成长为新型职业劳动者,也成为新时期职业农民队伍的重要先锋力量。

  超过2亿的农民工、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多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专业人员等,为科技特派员队伍壮大发展提供了丰富来源,是我国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巨大源泉。为实施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应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队伍,迅速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和职业农民队伍。

  其次,要大力发展一二三产融合的新农业。

  日本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把农业变为综合产业,并称之为“第六产业”。一二三产融合的新农业,是现代化的“第六产业”,这是现代农业的最新定位解读,它是把传统的一产延伸到二产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再扩张至物流配送等三产,并依靠信息公共平台第四产业和文化公共平台第五产业将一二三产融合起来。

  这里的融合是系统的、集成的,是产生溢出效应的关键。发展一二三产融合的新农业,要着力实现全链条增值,特别是要提高全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并创新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模式。同时,要加快现代农业的品牌化专业化发展,要保证质量,在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的同时,让消费者尽可能多地获得文化精神享受,这是附加值的源泉。

  第三,要大力建设信息化城镇化的新农村。

  数以亿计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史无前例。推进得好,将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不竭的内需源泉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创新转型不及时不成功,也容易换上“城市病”和“农村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以“物”为主的城镇化方式,有效推进“人”的城镇化,特别是职业农民的市民化。

  城镇化的重心应是农村的城镇化和新农村的建设,而并非城市的规模扩张。应借鉴国际经验,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和聚集众多的职业农民,就地建设“田园城市”。

  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如今没有信息化就没有新城市,需加快建设农村农业信息化。2010年以来,科技部会同中组部、工信部等部门,积极推动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的建设,坚持“三网融合、一网打天下”、“平台上移、服务下延”,集成部门和地方力量,统筹解决信息服务“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链接城乡市场,受到农民欢迎。如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方法向全国推广,将努力缩小并填平城乡“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