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创业记:北园香饭店 二十五年老四样

11.11.2014  13:10

  (记者李鹏)顶着“国家四钻级酒店”这样金灿灿的招牌——这种牌子对每个酒家来说都是应该挂在门口迎宾的荣誉象征。而作为乌鲁木齐7家“国家四钻级酒店”之一的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北园香饭店,至今仍执拗地不肯挂出这块牌匾。

  原因和低调无关,不是北园香饭店不重视这样的荣誉,只是作为传统的回民饭店,因为从来不卖烟酒,所以“酒店”两个字似乎与北园香无关。也许,正是这种略带点偏执的思想,让北园香在25年的历史中蒸蒸日上,从5张桌子的小店,发展到如今拥有两家饭店的“餐饮老字号”。

  1989年,年仅19岁的马巧华在现在的米东区开了一家不起眼的路边饭馆。没有通常人物传记中所形容的那样,马巧华并没有超前的商业眼光。作为家中4个姊妹中的老大,在父亲的建议下,她需要一个“饭碗”来补贴家用。

  没有鞭炮齐鸣和锣鼓喧天,仅有5张饭桌的小店在马巧华和母亲的操持下简单地开张了,售卖的食物很简单,仅有拌面、炒面、臊子面这些回民家常食物。即使如此,第一个月他们就盈利了300元,这相当于家里惟一工作的父亲5个月的工资。

  这不是马巧华的胜利,而是那个时代的胜利。在当时物质还相当匮乏的年代,整个米东区连这样的街边饭馆都少见,而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却在极大地提高。于是任何敢于迈出第一步的人,都会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向前,马巧华只是幸运地成为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

  聘请厨师,引进炒菜,生意越做越红火,不到3年,北园香饭店的月盈利已经达到了3000元。不过,初步富裕的马巧华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开心,她回避着朋友和同学,让人误以为她很冷漠。

  实际上,马巧华只是羞于见人。“个体户”的身份在当时并不是荣誉,即使是“万元户”,往往也被和投机倒把联系在一起,被大众不屑。

  1992年,不甘心一辈子当“个体户”的马巧华考取了当时的昌吉卫校,就在去卫校报到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和马巧华谈了整整一夜。在父亲的坚持和养家糊口的压力下,马巧华只能屈服。第二天,她含泪撕掉了录取通知书,回到了店里。

  创出经典“老四样

  既然还要靠北园香这个饭碗吃饭,再不情愿,也要先端住饭碗别让它砸了。虽然“端着饭碗”和“别打了饭碗”其中的区别可以小到忽略不计,但对马巧华来说,既然事已至此,只能好好地把饭馆经营下去。而要做好,自然要有特色。

  一点点悟性和一点点偏执帮了马巧华。有一天,父亲的一位同事来饭馆吃饭,席间突发奇想,提出让马巧华去市场买点鲫鱼回来炸了下酒。出于对父辈的尊重,马巧华去市场买了1公斤鲫鱼,炸制之后端上了餐桌。

  没想到这样简单的制作让这位食客赞不绝口。悟性很强的马巧华灵光一闪,开始琢磨起这道菜的做法。经过无数次试验,“干炸鲫鱼”在北园香饭店一经推出,就受到了顾客的喜爱,很快就成了店里的招牌菜和必点菜,每天店里要卖出40公斤的干炸鲫鱼。

  受此启发,马巧华开始收集食客的意见,对食客认为满意的菜品进行改进。不知不觉中,北园香饭店创出了传承至今的四样招牌菜——干炸鲫鱼、卤牛肉、萝卜丝、红汤椒麻鸡。

  在四道菜的“保驾护航”下,马巧华的生意越来越红火,1998年前后,马巧华已经拥有了四五十万元存款。

  最大的危机

  北园香饭店是时候该扩大规模了。父亲认为,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让米东区的人们希望拥有很多可以选择的就餐环境,而高端饭店在当时的米东区屈指可数。

  在父亲的建议下,北园香饭店买下了一块地皮,打算修建一座规模更大的饭店。这座5层楼的饭店盖起来后,马巧华对其进行了简单装修。即使如此精打细算,她依然背了近50万元的债务,这让她倍感压力。

  凭着10年积累的口碑,北园香饭店很快在米东区一枝独秀,成为大家聚餐的首选,每到中午,食客们都会把饭店挤得水泄不通。

  仅仅一年,北园香饭店就还清了所有欠款,马巧华也终于不再羞于“个体户”这个称呼。此时,时代赋予了她新的称呼——“企业家”。

  “现在北园香是我的事业了。”马巧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投入。2003年,饭店再次扩张,又盖起了一座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饭店。为此,她又一次背负了近600万元的巨额债务。

  这一次,时代并没有眷顾马巧华,非典、禽流感,接踵而来的打击让饭店经历了近半年的亏损,此后两年的经营也仅仅是略有盈利,甚至淡季还要亏损,需要借钱给员工发工资。

  更让马巧华深感压力的是,她高薪聘请的管理人才似乎永远和她不在一个点子上。

  没有学过管理的马巧华对管理人才挂在嘴边的“绩效考核、人力管理”等新名词很生疏,每月要支付七八万元的欠款、略显冷清的生意以及管理上的茫然,让马巧华第一次感到了无法承受的压力。这一次,父亲再次帮助了她,“丫头,把头收拾得毛毛的(低调、踏实地做人)做人!

  于是,带有偏执不服输精神的马巧华开始学习管理,即使办一张听课的会员卡要价两三万元。

  如今,北园香饭店荣誉无数,而此时的马巧华偏执地认定了一条路:做“民族餐饮的旗舰”,即使不挂“国家四钻级酒店”的招牌。

  □人物印象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图/受访者提供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是记者在采访马巧华的过程中脑海中不时冒出的念头。

  和多数企业家一样,马巧华干练、精明、热情,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在这位女强人的背后,却总是能看到她父亲的影子,让记者总有种在采访两个人的感觉。而父亲就是隐藏在她身后的军师。

  从最初开店到规模扩大,甚至连菜品都有父亲的指点,马巧华走的每一步,背后都有老父亲的谋略。不过,这种血缘与精神的传承,也许正是家族企业的需要。

  □经营心得

  能屈能伸能舍弃

  马巧华的成功,有时代特有的印记,也有其特有的成功逻辑——该坚持的时候坚持,该妥协的时候妥协。对立店之本,马巧华坚持得甚至有些偏执,比如“四钻级酒店”,仅仅因为带个“”字,就舍弃不用,因为民族餐饮是北园香饭店最大的资本。再比如老四样,20多年来从未改变,始终坚持品质不变。

  而在另一个方面,马巧华则习惯于妥协。引进现代管理制度,即使当时什么都不懂,马巧华也选择妥协,听从专业人士的指点。又比如对顾客的意见,顾客认为好的食品,马巧华愿意一遍遍试验,直到顾客满意。

  坚持自己的理念,却又兼听则明。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